多重效益凸显
在遗传性耳聋基础医学研究的同时,相关产品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跟进。
2009年9月,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研发的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成为国内外首个经政府监管部门批准用于临床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
“这个芯片具有多指标、高通量、高精度等优势。”程京向记者解释,该芯片可以同时检测针对先天性耳聋、药物致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4个基因(GJB2、GJB3、12SrRNA和PDS)中的9个突变位点,检测时长只需5小时,并且在千余例临床样本做双盲对照实验中无一漏检。
耳聋筛查的新产品出现,势必会带来相应的疾病防控体系调整。
“我们可以将耳聋基因检测与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结合开展大规模筛查,真正实现由治聋向预防耳聋的实质性转变,形成防聋控聋的三级预防体系。”戴朴说。
比如,高危人群(聋人及亲属等)可在婚前筛查,通过遗传咨询和婚育指导实现优生优育;孕妇可在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可提前预知生育聋儿风险;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可有效提高遗传性耳聋患儿的检出率,避免药物致聋或“一巴掌致聋”等。
北京市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1年就陆续推广对新生儿和听力残疾人群的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免费筛查工作,随后成都、南通、长治、郑州等地也逐渐铺开耳聋基因筛查项目。
“目前,我们已经对94.7万名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共发现207名先天性聋儿,药物性耳聋敏感儿2295名。”程京说。
如果按照每位药物性耳聋敏感儿童家庭中平均至少有10名母系家族成员属于药物性耳聋高危人群推算的话,该项筛查至少可以避免22950名药物性耳聋敏感人群发生药物性耳聋。
再结合沈晓明给出的每名耳聋患者耗费70万元公共卫生资源计算的话,我国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仅药物性耳聋单个检测指标就可以产生161亿元的经济效益。
其实,除了经济效益,耳聋筛查项目开展收获更多的是社会效益,真正地达到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的目的。此外,该项目还可以间接地为当地培养一大批基因诊断技术人才、耳聋基因组医学临床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