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杂志: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又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引导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家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一直在试图探索明白的问题,从佛教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世界里,是否能给企业家们一个简明而易于和长期坚持的修养路径?
济群法师答: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不仅仅为活着而活着,而是会追问“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一问就问了几千年,过去在问,今天在问,未来还是会问。
其实,佛法对这个问题早有非常明确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解除内心的迷惑和烦恼,成为觉醒的人,成为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进一步,则是帮助大众走向觉醒,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如果有了这样的人生定位,创造财富就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一种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手段。于己,可以满足生存所需;于人,可以扶贫济困,广结善缘。
至于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我想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有财的人,或许会被人羡慕;而一个有德的人,才会真正受人尊敬。其次,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如法赚钱,而不是由非法手段牟利。第三,是有效使用财富。再多的财富,我们也无法带走分毫。可以把握的,是在拥有使用权时进行合理分配,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有道是,“身死留财,智者不为”。拥有财富,只能代表一个人的福报,但能正确使用财富,才体现了他的智慧。
《中国商人》杂志:中国传统的“万经之首”——《周易》从乾、坤两卦推演出君子当师法天地,进而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请问,这种精神是否能与自由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精神相融合?
济群法师答:我觉得,目前还看不到自由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虽然他们有各自的处世方式和行事风格,也有颇多为人赞誉之处,但尚未形成堪称精神并被社会认同的理念。
而在缺乏信仰和做人教育的大环境下,急功近利是必然的,恶性竞争是必然的,市场的混乱乃至失控也是必然的。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种缺失,企业家们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顺应这一需求,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虽然这种潮流不乏跟风和盲从,但总体来说,有着更多的正面意义。
因为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种道德的教育,一种做人的教育,这是我们缺失已久的。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和人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的人生志向,如儒家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佛教所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如果企业家具备这样的精神,就能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引导而非融合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