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27 09:49:57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9楼齐鲁王海涛于2015-04-26 18:59发表的 :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王芝馨,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北平。母亲出身一个显赫的家族,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我的姥姥是满清贵族家庭,姥爷是百年书香世家,姥爷投笔从戎后任历任北平某辖区警察局长、西北军军官等职。所以母亲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排行老小,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与一个姐姐,但不幸的是只有小哥和姐姐高寿。当时我的姥爷驻防北平某防区,大哥到防区里闲逛,男孩子调皮,拿了根树枝去捅军马屁股,军马受了惊,马蹄狠狠的踢中了母亲的大哥,虽经抢救,母亲的大哥还是去世了。二哥在日本侵华战乱中,被人骗到树林杀害。母亲三个哥哥当中,只有小哥活了下来,但偏偏就是这个小哥,却最不受我姥爷疼爱。母亲的小哥性情顽劣,不爱学习,经常逃学去掏鸟窝,行为荒唐,我姥爷经常斥责他‘举手投足没有一点大家庭出身的气派’,但就是这个不读书的孩子,历经劫难,生存下来,人的命运真的难以琢磨。
   用老辈人的话说,母亲本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在这个亭台楼阁、仆从如云的家庭里,似乎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孰料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莫测。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我姥爷调派西北军也就是29军,参加了喜峰口战役。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姥姥带着母亲撤到老家,几年后家乡陷落。母亲曾给我描述过最危险的一次:姥姥带着母亲逃难途中,突遭日本飞机扫射,家人四散奔逃,最后失去联系。等费劲周折来到一个村落,却听到人喊马嘶,不由叫一声苦,原来又碰上日本鬼子扫荡,姥姥赶紧扯着妈妈的手躲进一个村边的破屋里,刚刚松口气,随后发生的事情却令气氛骤然紧张,起因是一个鬼子兵追逐着一个当地村落的妇女,那妇女恰好也逃到这个破屋来,眼看鬼子就要发现这个隐藏地,奇迹出现了,我姥姥家的老管家福伯被日机炸散失去联络后一路找到这里,发现鬼子兵朝这边冲过来,福伯大概感觉到有同胞藏身于此,于是毅然迎着鬼子走了过去,边冲鬼子点头哈腰,边用手比比划划,嘴里发出‘咯嗒、咯嗒’母鸡下蛋的声音,意思是他知道那个地方有鸡蛋和鸡,就这样把鬼子引开。
   后来母亲跟我说,她当时还是个孩子,吓得只知道用手捂着眼,从指缝里望外刊,距离那么近,连鬼子军帽的两个狗耳朵(日本军帽上的布片称为“军帽垂布”,也有的简称其"帽垂")都看得很清楚,我的姥姥却面不改色,非常冷静。福伯引走鬼子后找到了姥姥,一起撤往安全地带,走散了的我母亲的小哥却始终没找到,战争一打就是八年,姥爷也在中日会战中阵亡了,我母亲的小哥直到鬼子投降才回来。原来,才十几岁的他被鬼子拉夫抢掠到了日本北海道当苦力--挖煤,受尽折磨,鬼子逼这些中国苦力劳作,却不给他们吃饱,等从
煤矿出来,回到集中营里,他们这些中国人饿得受不了,就半夜里起来偷偷的到营地的菜园里偷豌豆角吃,撸下一把豌豆角,连皮带叶一起吃点,不然菜地里留下痕迹,鬼子很细心,如果发现少了豌豆角就会往死里打这些中国人。熬呀熬呀,熬到了日本投降,这些被逼迫到了异国他乡做苦力的国人终于盼来了天日,他们纷纷跑到附近鬼子的家里,轮圆了木棒,把日本家里供奉的神龛和佛龛一通乱砸,鬼子娘们尖叫着也不敢阻止。母亲的小哥也回来了,背了十几个小麻袋包--都是被日本人折磨死的同乡的骨灰。
.......  通过作者的描述,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出身富贵,却命运多舛的女人,但她的性格始终正直善良,虽有不平凡的经历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凡、平淡的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给孩子浓浓的母爱和文化的熏陶。作者虽然顽劣,但对母亲有着很深的依赖,母子感情情深意长,母亲早逝,但母子之间的爱恒久绵长、历久弥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