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79|回复: 3

[美景寻踪] 青城山:怎一个“幽”字了得

发表于 2009-7-15 21:49: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青城山:怎一个“幽”字了得
                文章来源:网易论坛  乐途旅游  作者:不详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和邻近的都江堰同属世界文化遗产。一踏入青城山门,你就明白何以有“青城天下幽”之说。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桥幽、路幽……著名作家老舍就在他的作品《青蓉略记》里,就惊叹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道逐级而上,山涧流水至上而下穿流不息,阵阵山风透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混合起来,仿佛是天籁之音。扑鼻的泥土气息显得新鲜而丰富,当初,道教的创始人张陵(又名张天师)也正是看中了青城山四季常青的碧绿清幽,是修炼道法的理想场所,才决定在此炼丹修道,终修成正果。由于道家崇尚朴素自然,青城山的道观和亭阁都深藏于枝繁叶茂之间,感觉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筑又取材于大自然,像竹木、藤条、树皮、树根等,没有丝毫人工的修饰,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的确分外和谐。我们一行人到此,也无不被这里静谧幽雅的气氛所感染,都表示有机会要到此来住上两三天,接受教化,洗涤心灵。

        除了环境以幽著称外,青城山的武术和气功也是历史悠久,中国四大武学门派中,出世最早,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淬炼,集武、易、医、丹、气于一身,因此世人有“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说。虽然我们没有机会见识到青城派武术的绝技,但在我们享用午餐时,一个普通服务员的沏茶技术便让一众人啧啧称奇:只见她扭腰、翻手、躬身……一招一式,仿佛在习武练功,其间长长的壶嘴流出来的茶则一滴不漏,全进了杯子中。

       中国的名山总是和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倘若一座秀美的山川没有名人逸事相衬那就会少了许多的趣味。正因此青城山的许多道观建筑都与名人有关,建筑于唐代的祖师殿环境清幽静谧是寻仙修道的绝佳境地,唐皇的公主、宋代的名士都曾在此隐居,抛去尘间的杂念伴随着殿内的真武祖师八大仙人的遗踪清苦平静地追寻着仿佛伸手可及的梦想。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导致这里的饮食都偏重养生,喜用药膳,这点很对广东人的胃口。道士们习惯用瓜果之花来做食品,像白果、板栗、猕猴桃等,据说有强身健体之效,因此青城山的白果炖鸡和乳酒(即猕猴桃酒)是不可不尝的。特别推荐青城山的泡菜,以当地的天然蔬菜为原料,酸中有甜,香脆爽口,常吃能去腻清肠。
       青城山颇有些来历。梁时任预、李膺所著的《益州记》中说:"岗峦岭崿相连千里,上有仙都"。宋代《太平御览》引古书《玉匮经》中云:"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真仙之崇秩。一月之内,群岳再朝,六时洒泉,以代晷漏。一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谷山,亦为第五洞天,宝仙九室之天。对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互相连接,灵仙所宅,祥异则多"。这座被灵仙选中居住的仙都,且号为"五岳丈人"的就是青城山,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西南十五公里处,距成都市六十八公里。史料载,青城山主峰海拔1800多米,周围五十里,有甘露芝草和天池醴泉。

        青城山在历史上有诸多的称谓。先秦时期称为"清城都"、"丈人山",秦时称作"渎山",两汉和三国时称为"汶山"或"天谷山",两晋、隋唐直至开元十八年前称为"清城山",后称"青城山"。关于"丈人山"的称谓,还有一个与仙人有关的故事,载于宋朝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卷七十九。黄帝时期,黄帝因与北方的蚩尤作战时总是不能取胜,便来到青城山向仙人宁封讨教。宁封教黄帝以龙趼飞行之术。后来,黄帝战胜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民族。为了表达对仙人宁封的感谢,黄帝封宁封为五岳丈人,其所居住的青城山亦被称作"丈人山"。如今青城山上的访宁桥和龙隐峡栈道就是此一传说的遗迹。

        那么为什么叫做"青城山"呢?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林木葱郁,好象一座绿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另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偏旁三点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处,所以名为"清城山"。唐时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后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诏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为"青城山"。关于这一事件,可见仍保存完好的唐碑诏书。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当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炼成仙之人,亦是历代不绝。

         据葛洪《神仙传》所载,东汉时的张陵先在四川鹤鸣山隐居修行,后遇太上老君传道而得道。鹤鸣山与青城山相连,张陵便来到青城山传道,期间曾去嵩山,最后羽化成仙,被封为张天师。张陵之后,从汉末至南北朝,来到青城山修道的有李阿、陈勋、范长生、杨超远等人。

        葛洪《神仙传》载,四川人李阿,据说活了很长时间,但也不见衰老。在吴孙权当政时期,他常常在成都市的街头行乞,一旦讨得东西,就马上散赐给贫者。他每天晚上离开成都,早上回来,人们不知他到底住在何方。如果想问李阿什么事,李阿从不正面回答,但只要仔细察看他的表情就会知道答案。如果李阿的脸上有喜色,那么问的事一定是吉利的;如果李阿面容悲戚凄惨,那么问的事就一定凶险;如果李阿面含微笑,就一定是大喜之事;如果李阿有轻轻的叹息,那么一定有让人深忧的地方。人们就这样向李阿问事的吉凶,屡试不爽。一个叫古强的人,觉得李阿肯定不是凡人,就经常照顾李阿,并跟随李阿回家,这才知道李阿住在青城山里。古强十八岁时,看见李阿也就五十来岁,到古强八十多岁时,李阿仍然是五十岁的样子,一点也没变。后来李阿说昆仑山的神仙召他马上就去,于是李阿进了昆仑山,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继李阿之后又有陈勋入青城山修炼得道。汉时阴长生跟随仙人马明生在武当山修炼,后在青城山得道,后亦成仙。到了晋代,青城山最著名的道士为范长生,后在此羽化成仙。隋朝赵昱与兄弟赵冕都隐居在青城山,跟随道士李珏修炼。隋炀帝知其贤德,征召他出仕。赵昱推辞不掉,只得任嘉州太守。在任期间,他曾经入水中斩杀蛟龙,人们都认为他是神人。隋末乱世之际,赵昱再次隐去,不知所终。唐朝道士王柯、薛昌、刘无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五代时的修炼人杜光庭,他在青城山白云溪修炼多年,同时还着有《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等多部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古代神仙及修炼故事等珍贵资料。宋时期比较知名的修道人有皇甫士安、古藏用、张随、徐无极等,皆有灵迹。元明时期,在青城山修道之人见于记载的比较少。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青城山的道士大多逃离。后来又有武当山的道士来到青城山修行,比较有名的是陈清觉。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结茅舍,"置以土坛,戴以草屋"。到了晋代,青城山始建宫观,计有洞天观、上清宫、上皇观、碧落观(后名长生宫)等。现在的上清宫正殿老君殿供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及张三丰塑像。老君殿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其左配殿供奉的是孔子和关羽,在殿的左下方有麻姑池,池水一年四季都不干涸,据说是仙人麻姑浴丹的地方。宫后不远,就是青城第一峰彭祖峰,上有呼应亭,登高一呼,众山皆应。

       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宫观。隋代建有常道观等,唐代建有建福宫、金华宫、冲妙观、玄都观、福唐观等。常道观又名天师洞,据说当年张陵就在此"结茅传道"。观内还有黄帝祠和三皇殿,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观后的混元顶上有一个洞穴,相传是张陵曾经修炼的所在,俗称天师洞。天师洞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还刻有"降魔"两字。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五岳真形图》云:"山傍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今验断处,石并丹色,阔二十余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据清徐昱所著《青城山金华宫记》,金华宫原是就晋代所置之上皇观(一名玄真观)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华公主居此修道。元明时期,除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明宫、上元宫外,过去已建的宫观,在明代大都缺乏维修。清时陆续重建、修缮了常道观、长生观、祖师殿(又名洞天观)、上清宫、建福宫等。其中建福宫中楹柱上悬垂的长达394字的长联,为青城一绝。祖师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和张三丰。殿内有浴丹井、读书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宝七年(748年),道人薛昌居炼丹留下的遗迹。

       唐朝李舜弦在《随驾游青城》一诗中这样赞美青城山:

       因随八马上仙山, 顿隔尘埃物象闲。 只恐西追王母宴, 却忧难得到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21:53:26 | 查看全部
青城山

青城山

青城山

上清宫

上清宫

青城山朝阳洞

青城山朝阳洞

青城山老君阁.

青城山老君阁.

青城山天狮洞

青城山天狮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5 22:00:04 | 查看全部
以前去过,估计现在都变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7 15:37:0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