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体系有短板
在很多专家看来,此次沙尘天气的强势来袭与防护体系出现的短板有着很大关系。
从1979年起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其防护能力近几年开始变得薄弱。近些年,当时栽种的树木进入过熟衰老期,防护林出现较大规模的树木死亡。以北京上游的张北地区为例,2013年的数据显示整个坝上地区现有杨树防护林152.9万亩,其中141.8万亩达到过熟期,且伴随着缺水问题,衰死和濒临衰死面积高达50.7万亩。
树木老了,需要进行更替。沈国舫说,更替期间,防护林的防沙能力会受到一定削弱。
“现在部分地区已开始考虑更换树种如樟子松,或者栽植一些灌木。不过,既有的投入依然实现不了成本的全覆盖。”沈国舫说。
此外,“沙尘的治理目前还局限于对农田和工程造成危害的地区。绿洲之外的沙漠地区,无论是科技力量还是资金力量,几乎没有。”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关注春季第一场风暴
每年3月中旬至4月初,北方地区都会有一场很强的沙尘天气,或演变成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黑风暴灾害天气。这是穆桂金一直强调要特别关注的早春“第一场风暴”。
在穆桂金眼中,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一次沙尘天气。“这个时候,植物还未发芽展叶,防护体系的作用还发挥不出来,农田也基本没有作物覆盖。”他告诉记者,今年4月15日全国范围内的沙尘天气就是这样一次强天气过程。
屏蔽此推广内容在专家看来,目前是时候对多年的风沙治理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即在基本防护体系已经建立的基础上,从以往大范围的面上治理转到具体的细节上。
近年来戈壁上道外行驶带来的影响也开始受到关注。“历经千年形成的砾石覆盖层被破坏后,一旦遇到强天气过程就会形成丰富尘源。”穆桂金说。
完善预警系统也在进一步考虑中。上述大气所研究员说,要加强对沙尘暴预警系统的建设,尤其在沙源强度估算上,这直接影响着预报准确度。(王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