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弘扬劳模精神 发掘技术潜力
鲍店矿有个“李洪启劳模创新团队”
“我们一季度生产时间实现了‘零’影响!”
“主井提车时间节省了一秒,每天可多提升12车144吨煤炭!”
在鲍店矿运转工区,有个只属于5个技术工人的技术研发小院,他们平均年龄52岁,没有班组编制,没有每天的具体工作要求,只有24小时的待命状态和设备状态巡查职责,却承担起了主副井尖端技术的保障和科技创新创效任务。
想干事
互不服气让“五子登科”
“我们是因为争吵才走到一起的。”主副井提升系统安全系数要求高、科技含量高、保护措施多,传感器信息反馈灵敏度高,一旦有问题最复杂的、最难的就是判断和查找故障原由。到底是“电”的问题还是“机”的责任,分不清就影响故障排除效率,也很难从本质上理清预防办法。
“我们不要推卸责任,要的是彻底解决的办法”。李洪启说,一个人的观点和知识都毕竟太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关键是能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井的提升箕斗阀门的闭合时常出现故障,每每总是从电的控制上排除原因,但如何根除一直不得其解,也成了李洪启的一块“心病”。一次,从事机修的张长虹建议说:“如果我们把阀门液压控制器挪动一下位置怎么样?”果然,阀门液压控制器位置一改变,控制性能从原来的直接将阀门打开改为开口大小实现可控性,不仅过去的故障再也没有发生,还因开口可大可小避免了涌仓事故的发生。
“电控制机,机又反馈电,都是一个闭环系统。”一次次面红耳赤的争辩,错误的总是在不断排除和否定,也使得越辩思路越清晰,几个志合道不同的人开始走到了一起。
2011年,该运转工区终于将维修电工李洪启、刘来印、单光来和维修钳工张长虹、李恩峰五名骨干从各个班组中抽了出来,并专门腾出了工作地点,便于他们集中探讨和解决各类隐患和技术创新。此举被他们自诩为“五子登科”。
能干事
技术攻关一起“赛诸葛”
主副井操作系统大都是进口的顶尖设备,科技含量高,突发问题多,改进的空间也大。早在90年代初,李洪启还在住单身宿舍时,矿上为了第一时间找到他,专门配备了有线电话,他也成了因技术吃香的饽饽。
随着采煤工艺优化,如何保证煤炭足量提升成为科技攻关的焦点。箕斗提升时启动、加速度、减速都是无法更改的,最终他们将思维瞄向了箕斗的阀门开启上,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论证,终于挤出了“一秒钟”。提升一次节省一秒,一天就可以多匀出12次的提升时间,一次提升12吨,每天就可以多提升144吨。
“思想的碰撞”孕育“智慧的火花”。一次,他们发现看到被遗弃的注油泵,一合计,皮带驱动滚筒自动注油机诞生了,此举不但省略了人工,还因自动按需注油大大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过去滚筒两个月都需要更换一次,现在两年了还依然正常使用着。
“技术创新没有终点,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设想,没有面红耳赤的论证,这些创新想也别想。”李洪启和其他四个人都是鲍店矿建矿初期的元老型职工,一直从事机电修工作,现在有三个人是高级技师,三个人是兖矿集团优秀技能人才,李洪启还在2009年荣获兖矿集团劳动模范称号。
“我们的优点就是面对技术问题敢于坚持自己,也敢于否定自己。”这是李洪启和工友们的骄傲。
会干事
阳光自信的“特别行动队”
“主井装载保护起作用,无法正常驱动。”
“别着急,我们马上到!”
接到电话三分钟赶到主井驱动控制器机柜前,熟练打开笔记本进行系统检测,一切正常!再测供电系统,一切正常!立即用电笔检测继电器接点,原来故障时接点松动。前后不超过5分钟,故障排除,设备恢复正常生产。
“善于总结,才能有的放矢。”近年来,李洪启创新团队总结形成了故障可能发生周期表,依据这一周期,可以对故障作出超前预判,有针对性制定检修计划,实现由以前事故撵着走,到如今跟着事故走的根本性转变。2014年,这个工区将事故影响时间缩短到34秒。2015年一季度,他们实现了安全零事故。
思想的碰撞也增强了进取意识。这个团队涌现出了最为先进的李洪启PLC故障判断法、电控系统晶闸管安全压接法、刘来印主副井提升系统故障超前判断法、张长虹液压站故障快速判断排除法、李恩峰“四新工作法”等10多个获得矿、公司和省煤矿工会命名的实名操作法。
技术重在传承。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培养出20多名优秀中青年技能人才,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单位技术骨干,有的人还走上了管理岗位。在创新团队的辐射带动下,该矿运转工区现拥有集团公司优秀技能人才6人、高级技师15人,高级技师占矿井技师总数的三分之一。
2014年12月,兖矿集团工会针对他们的突出成绩和贡献,对该团队命名为“李洪启劳模创新团队”。(房增华 马福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