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隧道深处的“盾构尖兵”
——管道四公司瓯江盾构工程人物札记
通讯员 宋洋
在管道四公司瓯江盾构接收竖井现场,一位身穿红色工装、头戴白色安全帽、手握对讲机的人,通过视频监控目睹着隧道贯通的全过程,看着项目员工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回想起隧道施工的日日夜夜,他的泪水悄然滑落……
这个人就是四公司瓯江盾构项目部设备副经理袁义,从工程上场、盾构下井、开始掘进到顺利贯通,168天的艰苦鏖战,他和盾构弟兄们搞组装、破始发、战卵石、攻硬岩、斗高温、改刀具、快掘进,驾驭着被视为“兄弟”的M659盾构机,为甬台温天然气管道工程瓯江盾构隧道贯通挥洒汗水,拼搏奉献。
盾构隧道“导航仪”
瓯江盾构工程隧道全长834.5米,盾构机要在瓯江江底三四十米深处沿设计轴线掘进,方向偏差不得超过100毫米。为了做好盾构机导航工作,测量工程师李晓超仔细编制测量方案,做好地面控制、地下导线、盾构机姿态定位测量工作。
地面控制测量中,如果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过大,必然造成误差偏大。为此,李晓超早起晚睡,利用早晨和傍晚进行地面控制网测量,每一站进行12个测回,共有8站,一次控制网测量下来需要十几个小时。回到项目部后,他立即将数据录入测量程序,等待一组组盾构导向数据的生成。这些数据为盾构机点亮一盏“明灯”,指引盾构机按照设计轴线,安全顺利掘进至接收井。
盾构机穿越建筑物密集区域时,李晓超在穿越区建立了163个沉降点的平面控制网,他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反复观测,做好地面沉降监控。隧道掘进至195米时,盾构机要以1800米的半径圆弧完成掘进270米,由于穿越地质处于卵石层,地下水丰富,掘进面透水性强,易坍塌。为控制曲线掘进精度,李晓超将激光全站仪位置前移,每掘进五六米进行一次移站。他不分昼夜,随叫随到,短短一周,移站12次之多。
2014年9月3日,盾构机提前破洞而出,贯通误差仅有20毫米,并首次实现了水平曲线段盾构掘进技术在国内油气管道施工领域应用。
手到病除“好班长”
在盾构机组装始发现场,一位满身泥水的北方汉子,正在调试推进系统,不时通过对讲机向同事发出指令,他就是综合班班长王仁来。王仁来精通盾构机液压、机械、电器等系统和部件的性能和操作,从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跟随M659盾构机南征北战。在长江江底,在零下40摄氏度的松花江边,在零上40摄氏度的抚河、瓯江,面对不同的穿越地质,王仁来与班组员工结合施工特点,多次对盾构机进行“本土化”改造。
综合班的重要职责是对盾构设备进行日常保养与维护,为隧道掘进提供安全保障。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王仁来上下班手机从不关机,时刻保持畅通。一次夜里两点多,他接到调度长电话:管片拼装机微调出现故障,影响使用。挂断电话后,他急忙赶到现场,进入离地面30多米深、已掘进400余米的作业面。隧道内径仅有2.4米,设备占据作业面70%以上的空间,他蹲在拼装机前,采用分段隔离法,逐段排查,终于发现一个电磁阀出了问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处理,故障排除了,管片拼装恢复了正常使用,现场员工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管片拼装司机彭文武说:“来哥就是盾构工地上的‘110’,24小时贴心服务,只要哪里出现故障,他就会出现在哪儿,查找问题根源,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攻坚克难“急先锋”
2014年5月,盾构机进入卵石地层掘进后,刀盘扭矩变化大,且刀盘仓内有较大异响,操作困难。紧要关头,项目部集中专家技术团队前来“会诊”。为了摸清掘进面地质情况,项目部最终决定施工人员带压进仓检查刀具。
“我有带压进仓经验,了解刀盘仓内的情况,如果问题处理得快,其他员工就不用进仓了。”在高气压作业方案宣贯会上,青年员工王福洲第一个要求带压进仓。经过激烈的争执,项目部确定了11个组、33人次带压进仓,并邀请专业人员讲解了进仓注意事项。
在猫耳洞大小的空间里带压作业,实际有效工作时间不足3个小时。进入高压仓前,王福洲要耗时20分钟左右逐级加压后进入高压仓,仓内高压条件下相当于30米深的潜水作业,这种艰苦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可王福洲从不畏惧,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盾构机在穿越超大粒径卵石、强度高达180兆帕安玢岩及多处软硬不均地层时,四公司先后完成了64组、185人次高气压作业,实现了零事故、零伤害目标,保障了盾构机安全顺利掘进。
就是这样一群人,虽然他们没有耀眼的光芒,可正是他们才筑起了环环相扣的瓯江盾构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