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1|回复: 5

李嘉诚如何抓住历史上四个经济浪潮而大发

发表于 2015-4-23 23:11: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初,李嘉诚控制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联合发布重组公告,引人瞩目的是,长实、和记两间香港公司重组后将变更为两间注册地为开曼群岛的公司——长和、长地(港人称这种手法为迁册)。

  2013年以来,长实与和黄不断抛售亚洲资产,把资金投向欧州、北美和澳州早已引起广泛关注,迁册触动了港人本已脆弱的神经乃至掀起舆论狂潮。“李嘉诚看淡大陆、香港前途”、“李嘉诚与政府关系不好了”,还有人认为李超人欲擒故纵,先打压市场信心再收割优质资产。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要理解李嘉诚的真实意图,最好的办法是研究他的发迹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3:11:46 | 查看全部
  第一个浪潮:人口红利及工业化

  

  解放战争后期,大批逃避战争的人涌入香港。这些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有产阶级”。到1950年,香港人口从战争刚结束时的50万人激增至220万人。此后,大陆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东南亚“排华”,在客观上都促使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流入香港。据维基百科估测,1950至1980年间,大陆逃港人数达200万到250万。

  战前香港几乎没有工业,经济结构为单打一的转口贸易。二战结束的一段时期内,香港资金和劳动力的密集程度,在满目疮痍的世界可以说无出其右。天时、地利使香港一度成为“世界工厂”之一。

  1950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2岁的李嘉诚用东拼西凑的5万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此前,他凭艰苦卓绝的打拼在一家塑胶公司任至总经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经过八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到1958年李嘉诚终于凭借“塑胶花”赢得人生第一桶金,是年长江塑胶厂营收、净利润分别突破1000万港元和100万港元。

  香港地域狭小、缺乏科技及工业基础,制造业只能主打塑料、五金、纺织等轻纺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李嘉诚没有沉湎于“塑胶花大王”的桂冠。他预见到香港制造业前途艰辛,在第一时间把从制造业赚取的资金投入地产。

  果不其然,到1960年,李嘉诚起家的塑胶及玩具业已挤进557家公司,1972年,增至3359家,从业人数占全港劳工总量的13.2%,其中半数以上专营或兼营塑胶花。由于原料进口被洋行垄断,加之中东石油危机,1973年香港塑胶业一度被逼到生死边缘。此时,已是地产大享的李嘉诚积极组织塑胶行业自救,甚至从长江的库存中拿出12.43万磅原料半价卖给“友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3:12:06 | 查看全部
  第二个浪潮:香港土地增值

  

  香港地少人多,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万到13万(旺角)。直到今天,居住一直是香港的大问题。此外,从转口贸易转向制造业还需要大量的厂房。再后来,香港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并成为远东金融中心,对高档写字楼、酒店的需求极为旺盛。

  1958年,李嘉诚从塑胶花淘到第一桶金后就动手在北角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建起第二座工业大厦。这两个只租不售的项目成为李嘉诚进军地产的基石。据港府公布的数据,1980年与1959年相比,工业用地价格上涨280.8倍;商厦写字楼用地价格上涨73.5倍;住宅用地价格上涨82.2倍。

  1966年“文革”狂热感染了香港左派,“中共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移民潮、物业抛售潮应声而起。李嘉诚审时度势逢低吸纳,到1970年代初,持有物业达到35万平方英尺(3.25万平米),每年租金收入390万港元。此外,还持有7项在建工程。

  凭着这点本钱,长江实业(1972年7月更为此名)于1972年11月在港上市,募集资金3150万港元。在香港,看准人多地少、房地产必旺者大有人在,但唯有李嘉诚在历次大风大浪中(1973年开始的石油危机引发香港股灾、1980年代中英谈判遇到波折香港爆发信心危机股市一度崩盘、1989风波、1997亚洲金融危机、2007世界金融危机等),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便利条件进行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一次又一次成功抄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实系在香港拥有出租物业、在建工程及土地储备合计达7588万平方英尺,成为香港“地王”。没有一次踏空的李嘉诚,成为战后半个世纪香港土地升值最大的受益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3:12:27 | 查看全部
  

  第三次浪潮:英资退华资进

  

  李嘉诚、包玉刚等华资精英崛起前,香港是英资洋行的天下,更确切地说是四大洋行(怡和、太古、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会德丰)的天下。其中持牛耳的怡和洋行创立于1832年,故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说。和记黄埔为香港第二大洋行,业务涵盖地产及酒店、港口及相关服务、零售及制造、基建和能源等领域,市值达到62亿港元。

  1979年9月,在汇丰银行帮助下,李嘉诚仅以1.278亿港元取得和黄实际控制权(汇丰将所持的和黄债转股半卖半送给李嘉诚,而且只需付对价的20%作为定金即可生效),当时长实资产仅为6.93亿港元。

  李嘉诚成为英资大行的第一位华人老板,当时不少人认为他只是侥幸得手、无法驾驭庞大的和黄。但令人惊叹的事实是,和黄这艘“旧航母”重新乘风破浪,净利润4年涨了4倍,自此李嘉诚获得“超人”的称号。2000财年,和记黄埔营收、息税前利润分别达到848亿港元和196亿港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3:12:47 | 查看全部
  第四次浪潮:大陆房地产热

  

  1978年9月,随家人逃到香港39年之后,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从那时起的十年当中,李嘉诚没有急于投资而是到各地考察、捐款:1979年在潮州捐建“群众公寓”,1980年捐资2000万港元在潮州兴建两所医院,参加捐建韩江大桥,累计捐资8亿港元创办汕头大学;1984年,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款100万港元……

  李嘉诚再一次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广布善缘、结交权贵、待机而动。当1989年部分外资撤离时,李嘉诚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款500万港元(此后至1996年又陆续捐出6000万港元)、为北京亚运会捐款1000万港元。同时采取惯用的“人弃我取”战略,迅速耀升为在大陆大投资最多的港商。两年后,李嘉诚获批兴建“东方广场”,20多个部级单位、40余个市级单位、100余个区级单位、1800余户居民还有麦当劳纷纷给“李超人”腾地儿。李嘉诚在内地获取优质项目的能力可见一斑。

  十几年来,大陆房地产热、土地价格暴涨有目共睹。据业内人士估算,长和系在大陆的土地储备稳定在1500万平米到2000万平米之间。尽管李嘉诚否认囤地,但长和系开发缓慢,从拿地到清盘动辄十年以上。拿地时楼面地价仅几百元,销售时单价几万元,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值是客观存在的。  (虎嗅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23:41:45 | 查看全部
英资退华资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