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23 23:11:46
|
查看全部
  第一个浪潮:人口红利及工业化
  
  解放战争后期,大批逃避战争的人涌入香港。这些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有产阶级”。到1950年,香港人口从战争刚结束时的50万人激增至220万人。此后,大陆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东南亚“排华”,在客观上都促使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流入香港。据维基百科估测,1950至1980年间,大陆逃港人数达200万到250万。
  战前香港几乎没有工业,经济结构为单打一的转口贸易。二战结束的一段时期内,香港资金和劳动力的密集程度,在满目疮痍的世界可以说无出其右。天时、地利使香港一度成为“世界工厂”之一。
  1950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2岁的李嘉诚用东拼西凑的5万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此前,他凭艰苦卓绝的打拼在一家塑胶公司任至总经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经过八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到1958年李嘉诚终于凭借“塑胶花”赢得人生第一桶金,是年长江塑胶厂营收、净利润分别突破1000万港元和100万港元。
  香港地域狭小、缺乏科技及工业基础,制造业只能主打塑料、五金、纺织等轻纺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李嘉诚没有沉湎于“塑胶花大王”的桂冠。他预见到香港制造业前途艰辛,在第一时间把从制造业赚取的资金投入地产。
  果不其然,到1960年,李嘉诚起家的塑胶及玩具业已挤进557家公司,1972年,增至3359家,从业人数占全港劳工总量的13.2%,其中半数以上专营或兼营塑胶花。由于原料进口被洋行垄断,加之中东石油危机,1973年香港塑胶业一度被逼到生死边缘。此时,已是地产大享的李嘉诚积极组织塑胶行业自救,甚至从长江的库存中拿出12.43万磅原料半价卖给“友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