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用镜头记录鞍钢灵魂的人
 
康成明在鞍钢工作已经整整30年了,其实摄影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的主业是从事鞍钢设备管理、TPM管理、资产管理及经营。他曾发表过多篇鞍钢管理学术论文并获奖,与同事合作编辑出版的《TPM管理与实践》,曾发放到鞍钢基层每个班级一本,是我国第一部企业人员自己撰写的TPM管理方面的书稿。当时他与写作团队成员走遍了鞍钢所有各条生产线,也为他日后工业题材摄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把低碳鞍钢、美玉鞍钢展示给大家,康成明的拍摄道路上充满了酸甜苦辣。多年来将绝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了摄影创作上,缺席了很多同学、同事、朋友的多次聚会聊天活动,在内心时常也感到遗憾与无奈。“搞摄影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不能看别人拍什么,就盲从着跟着拍,我倒觉得应该把‘有限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的地方。我虽没有在专业摄影圈里呆过,但根据十几年来切身经历,我觉得拍工业题材的作品首先需要熟悉工业、了解工业、对大工业具有深厚的情感。工业题材拍摄不同于其他一阵风似的摄影活动,拍工业题材首先需要你对它有情感、你与它能对话并能感受到它的呼吸、它的脉搏跳动的频率,融为它们内心世界之中。对其有独到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感悟转化成自己脑海影像形成记忆,然后再动手去拍摄。要努力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使拍出的工业摄影作品成为一种文化传承、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史诗和历史的缩影,这样的摄影作品才有生命力。”鞍钢几位文化大家,也是康成明摄影道路上的挚友,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的话牢牢地记在了他的心里:拍摄有感染力的作品首先是拍摄的对象先感动你自己,用心灵去记录、去拍摄。拍摄的瓶颈能能否突破,最终是看你的文化底蕴深不深、厚不厚。你生活在鞍钢,鞍钢的文化是你创作的源泉,只要你把鞍钢读懂了,坚定不移的拍鞍钢,你就可以成为工业摄影的大家。
康成明时刻关注着鞍钢的变化,对钢铁工业、钢铁工人、“时代印记”这些主题把握准确,真切地表达了对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过去的辉煌、改革的阵痛、重新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
前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工业摄影大展,康成明以草根社会投稿人身份投稿,结果比截稿期晚半个月,大赛主委又重审并将他的作品《今日鞍钢》组照入选参展,为此,他十分感动。他说:“我就是想通过这个窗口,把鞍钢的变化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把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展示给大家。”去年7月,在沈阳举办的首届全国工业摄影作品展300幅摄影作品中,康成明有5幅摄影作品入选参展,显示了其深厚的艺术底蕴。
拍摄过程,有苦、有累也有甜。谈及摄影的最大的收获,康成明爽朗地笑笑:“把快乐、把美好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是我最大的收获。”“摄影是有技巧的,我觉得拍摄条件好的情况下不能对后期依赖过多,力争一次拍摄,从构图、光圈设置等一步到位,用情感抬头拍摄影像,拍摄时首先感动的是你自己,拍摄要投入激情和情感,要专注。有条件时尽量用三角架,特别是光线不好时。另外按快门时,有要太随意,要首先构思好完再拍,尽量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样就提高了效率,拍摄的水平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摄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追求表面的热闹与虚荣,不要跟谁去比高低,不要过度参加影赛、在意评选的结果,也不要理会世俗的偏见与嘲讽,面对有些浮躁的影赛要沉下心,不去争论无谓结果,只有历练心态,注意学、总结并践行,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才能验证历史是检验的标准。”
最近,康成明利用节假日正在拍摄鞍钢展览馆建设过程中工人在现场工作的场景,而且要近距离拍摄。他说:“我一定要拍好身边的人和物,拍好鞍钢,时刻关注鞍钢的发展,记录鞍钢的灵魂。”值得欣慰的是,数址十幅摄影作品入选刚竣工开馆的鞍钢集团展览馆,特别是《铸就辉煌》、《绿色鞍钢》二幅摄影作品用于展览馆展厅的背景超大图片墙,很震撼,作为鞍钢职工,很欣慰。
除了新浪博客外,康成明又开通了微博和微信,一张曾发微博上《鞍钢之夜》组图,点击量竟然有41万人次,远在瑞典、加拿大的朋友都能看见。他说,作为一名鞍钢人,有责任和义务宣传鞍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康成明的作品曾获得辽宁省摄影艺术大赛金奖、国家摄影大赛最佳构图奖、建筑类银奖等,而且参与编辑《钢铁乐章》、《全景新鞍山》、《鞍山红色记忆》等大型画册;百余幅摄影作品编入新出版的《鞍山史话》、《走遍鞍山》、《话说鞍山》;发行了鞍山风光、鞍钢风光、千山风光、鞍山地标主题邮票等。作品《顶风冒雪建高炉》荣获鞍山、上海、武钢三地影赛鞍山地区唯一一等奖。《建设新高炉》、《竣工时刻的喜悦》作品连续获得2009至2012年我国魅力钢铁摄影大赛优秀奖,《铸就新辉煌》荣获2012年第一届全国文化共享杯优秀奖,《鞍钢高炉巨变》等6幅摄影作品连续获得2010、2011年“我的城市我的家”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并展出;今年3月,《玉佛苑圣境》又获得“《美丽鞍山》全国摄影大奖赛”最美镜头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