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1|回复: 1

中国制造企业缺什么?---谈“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的关系

发表于 2015-4-25 11:33: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中国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要立足现实,突出重点,把规划做细、做扎实。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制造虽然有环境因素、资源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来看,差在哪呢?
  笔者认为主要差在“软实力”方面。一是设计能力差,产品的附加值低。二是T、Q、C、S、E(交期、质量、成本、安全、环境)等重点要素的控制能力差。三是供应链管理能力差。要知道,制造系统只有一个地方产生收益,即最终客户,而其它所有环境节都是费用产生方。如何控制整体供应链的效益,低成本,高效率,一直是制造业的软肋。
  制造企业缺什么?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不缺“钱”、不缺“设备”、不缺“人”,也不缺“技术”、不缺“思想”,甚至不缺“信息化”……“DT(Data Technology)时代”的企业却唯缺“数据”。
  这个事实确实让人震惊。众多制造业,无论高离散还是低离散,很少有公司真正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也很少有公司做到有效的“过程控制”;没有企业想象过以数据为依据的“PDCA”;原始手段统计的“数字”也包含了大量的不可控的水分……内企的软实力现状如此残酷,我们在管理上与西方工业国家的差距太大了。那么管理到底是什么呢?
  DT时代管理的本质
  DT时代一切可以用数字、代码表示,一切都是数据。企业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以及管理的都是数据。抽象地说:DT时代,企业就是一个“数据加工”工厂,车间是“数据加工”的场所,车间是海量数据的集散地,包括“输入数据”、“过程数据”和“输出数据”。
  以前我们总认为,信息化是我们的事,而管理是客户的事。事实上两者不能简单分隔。因为在DT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字表征的时候,管理手段、管理效果、管理方法也是数字化的表现。即用了管理,生产的输出数据就比较好看。
  管理的本质是“数据”。毫无疑问,管理的过程是“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过程。管理的成本是“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成本。显而易见,管理的逻辑是非常严谨的,“数据获取”是基础,没有“数据”,“分析”和“应用”无从谈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1:34:32 | 查看全部
 从数据流中区分价值流
  从价值流的角度来看,价值分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是从毛坯到成品的过程中每次“价值增加”或“价值赋予”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制造过程。其他为生产制造服务的活动都是间接价值,管理活动是典型的间接价值。没有生产,管理就没有意义。从“数据加工”工厂角度来看,“价值制造”的过程就是“数据制造”的过程。直接价值中制造数据,间接价值则是分析和应用数据。
  工业大数据
  基于上述分析,无论是国内制造业、还是美日欧工业国家的制造业,每个企业都埋藏了一个“工业大数据金矿”,而这个“工业大数据金矿”也埋藏了企业的价值流、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最缺的是“数据”,当前的有限的静态“数字”不够支撑企业决策,所以管理应用系统如ERP、MES等无法落地,精益管理思想无法落地,制造过程完全失控。
  智能制造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智能化: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生产模式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这个智能化的基础必然是工业大数据。
  今天革命也好,转型也好,外在需求与因素是推动作用(试想,人类的自由需求是今天产生的吗?显然不是,是长期存在的),但根本上的因素是数据。因为技术的发展,为数据的产生(物联网)、存贮、分析(云技术)、使用(移动互联)更加方便。所以,今天是数据驱动型的变革。
  无论“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仅仅是物质与数字融合的开始。随着科技等的迅速发展,“数字”将进化为“大数据”形成“知识”,“知识”进一步结合“逻辑”形成“思想”,“思想”即“意识”。
  (王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