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17|回复: 0

让我们不再称呼“农民工”

发表于 2009-7-17 12:42: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在最近召开的全市就业工作会议上说,深圳“农民工”概念将会消失。他表示,“农民工”的概念已发生变化,他们的第二代现已成年,他们会选择留在深圳。

  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农村劳动力,怀着致富梦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们农民出身,身强力壮,文化不高,缺乏技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便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人群越来越庞大,并遍布了建筑业、餐饮服务业、汽车修理业、家政服务业等的绝大部分岗位,深入到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农民工”这一格式化的称呼,却使他们徘徊在城市人群的边缘,生活在社会的低层。连他们下一代受教育的场所,也被称为民工子弟学校。这一说不上贬义的称呼,给这一人群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针对这一情况,方方面面想了许多其他的称呼,比如:“新××人”等等。但由于这一特定时期出现的特定称呼,太根深蒂固了,“农民工”已经成了这一特定人群的符号。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优秀分子已成为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在一些地区,他们的居住人数已超过当地居民,可是他们却难以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之中。当城市在他们手中日新月异的时候,他们不应该再背着这一陈旧的符号,行走在城市的边缘。

  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城市之一。这次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取消“农民工”概念,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理念和智慧。首先,表达了管理的回归。“农民工”称呼的出现,是城市发展中管理粗放的体现。当时大量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由于缺乏思想上和管理上的准备,在匆忙中接受了这个称呼,造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尴尬。当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一员的时候,取消“农民工”概念,拆除城乡隔阂的壁垒,让农村劳动力,以张厨师、李木匠、王师傅等的行业身份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回归到应有的地位,体现城市管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是必然的过程,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其次,体现了人心的归属。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属,移居到城市之后,由于这个明显的符号般的称号,使他们虽然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却对城市没有归属感。他们把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建设好以后,却在城市市民的优越感中,感受到了一种轻视(甚至是歧视)。所以,他们人在城市,心留在了乡村。

  如今,“农民工”概念取消后,城市向他们的心灵发出了邀请,帮助他们成为社区的一员,让他们对所居住的城市逐步有一种归属感,消除面对城市所产生的自卑,从而融入到这个城市的人群之中。近来,一些城市在户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方面打破“二元制”政策的措施,提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要全覆盖(覆盖到外来人口)的做法,都是让农村劳动力从外形到精神真正成为城市一员的举措。

  现代城市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城市,现代城市不仅需要外来文化来丰实自己,更需要外来人口来发展自己。实质上,查一下我们自己的历史,可能绝大部分都是从农村移居过来的,所以城市就是这样一个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舞台。我们需要海归派,我们更需要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上的)来建设与管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该来共同做好这个课题,让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兄弟早一些去除这不合时宜的外壳,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这是现代城市应有的风度。(任炽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