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5|回复: 0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专利侵权案件维权者成弱势群体

发表于 2015-4-26 20:53: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专利侵权实际赔偿额平均只有8万多元,有时尚不及调查取证成本
【热点观察】侵权者“强”维权者“弱”不能再继续了
律师: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接到举报后,竟向侵权者通风报信

  中工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杜鑫)明天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周期间,公布的一份2014年度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引起了熊超的注意。作为一个拥有10多年知识产权维权经验的律师,他对调查中提到的社会各界最不满意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侵权赔偿较低等问题深有体会。“维权者成了弱势群体,侵权者反倒成了强势群体。”
  近年来,名称、外观、商标、专利侵权等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层出不穷,不仅使受害企业受损更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去年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侵权假冒案件6.74万件,一家民营润滑油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假冒伪劣产品猖獗,导致许多消费者对国内润滑油品牌不信任。
  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但维权却很难。上述满意度调查已连续第三年公布,执法工作满意度得分每年都最低,直到今年才首次破及格线。对此,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国庆分析说:“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不足与社会知识产权诉求较高之间的矛盾较为明显。”
  据悉, 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两条途径:行政执法和司法救济。“从行政执法方面来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是维权者处于弱势的重要原因。”4月24日,熊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企业在查到有厂家生产或店商销售假冒产品后,举报给当地质监局或工商局,经常遭遇查缴扑空。“后来才发现,地方有关部门竟然向当地一些厂家通风报信,将侵权产品提前转移导致查扣数量小,甚至无法查扣。”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保护主义甚至蔓延到了一些电商平台。“一家企业拥有某意大利鞋材品牌在国内的商标权,但该企业发现某电商平台上有很多网店未经授权销售该品牌产品。”熊超告诉记者,企业向电商平台投诉,但却遭遇了百般刁难,“总是以证据不足、补充权利说明等理由回拒投诉,导致侵权至今无法纠正。”
  从司法救济方面看,侵权赔偿金额较低是维权者处于弱势的又一原因。据统计,我国专利侵权实际赔偿额平均只有8万多元,商标只有7万元,著作权只有1.5万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甚至不够调查取证成本。熊超举例说,一家企业发现北京某商场有商户在销售该企业拥有版权图形的书包及服装,调查取证共花费2万多元,经法院调解,企业只得到1.5万元赔偿。而某知名酒业遭遇山东全省假货充斥,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万元,然而经司法判决却仅获32万元的赔偿,且执行不到位。“知识产权侵权的举证义务等司法规则,有待调整。”
  对此,有专家表示,对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依法惩处,包括实行巨额赔偿惩罚,使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