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综合排名、专业学科排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高校学科的评价关系到高校的地位、声望和生源。高校之间学科建设的竞争一直十分激烈,博士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了高校争抢的“稀有资源”。而如何申请到博士点和科研项目,高校的科研水平是重要依据。
“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组织,在对高校进行评估、排名时,都把科研作为重要指标,因此学校不得不想尽办法推动科研建设,这就使得学校在制定教师评聘标准时,向科研倾斜,客观上也会造成科研与教学的失衡。”谷贤林说。
高校条件有差别,教师能力有差异
大学定位与教师定岗可以更科学
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如何协调,多年来始终困扰着高校教师,更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改革、评价体制与用人机制改革的难点之一。
那么,大学的定位与教师的定岗能否更科学?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承担科研重任吗?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承担科研任务吗?
按照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有研究者将国内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其中“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创新研究型成果的需求为主,更注重科研,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也最多,国内一流大学多属此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主,个别专业招收博士生;而“教学型”和“高等专科、职业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侧重于教学。
这样的分类,在李奇看来更具合理性,“不同高校,办学条件有差别,在学科建设上理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规划。现状却是,‘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都在朝着‘研究型’大学努力,都被‘争做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牵着鼻子跑。而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又是院士数量、博士点数量、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等等,这也又间接导致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
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是教学、科研齐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因此,“精细化分类管理”教师,让长于教学的老师专心教学,不勉强其从事科研工作;让长于科研的教师安心科研,同时也安排时间、精力反哺教学;这成为许多专家的呼唤。不少学者建议,针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教师劳动连续性、复杂性、创造性及个体自主性特点,探索多元、开放的评价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