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08|回复: 3

究竟什么样的培训课程“最管用”呢?

发表于 2007-11-1 13:58: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家知道,一个员工的能力,常常表现为处理各种问题的“直觉”。譬如说,一位市场营销高手具有感知市场变化的能力,但是,他对市场的感知往往表现为一种直觉,这种能力的拥有者很难把它表达出来。所谓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内在感觉。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这种直觉来自下意识地发现的“模式”、“结构”。美国卡耐基-梅隆学院的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A•西蒙,多年来一直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并且已经得出结论,经验可以让人积累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储存和找回信息。例如,在研究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其他认识过程的时候,西蒙请来一些棋手,让他们用十秒钟的时间看一下正在下的棋。西蒙发现,象棋大师基本上都能回忆起所有棋子的位置。而低于大师一级的A级棋手的成绩则差的多。但是,不管是大师还是A级棋手,都记不住随便摆在棋盘上的棋子的位置。这说明,根本不是短期记忆在起作用。西蒙的研究结论是:棋手们只是下意识的记住了许多棋局的形式,或者说积累了许多棋局的“模式”。他们在对垒时只需要想:以前我见过这个棋局吗?在什么情况下?以前是怎样走的?经过研究,西蒙发现,A级棋手拥有2000个左右的棋局“模式”,而象棋大师们却拥有50000个左右的棋局“模式”。西蒙进一步探讨这项研究的意义时发现,这种“模式”的概念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他发现任何领域里真正专业水平的标志就是具有丰富的“模式”,而这些“模式”是通过多年的教育和经验积累形成的。出色的医生、艺术家、机械师或有经验的工厂领班,都具有丰富的“模式”——用西蒙的话说,它们就象一群“老朋友”,随时会告诉你,在面对实际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办。

    专业判断通常可以简化为模式和规则。当人们使用直觉的时候,其实是在使用人们无法准确表达的模式和规则,这种机制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人们未能理解其作用方式,因此具有专业能力的人也无法以一种清楚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其他人可以使用。试图通过培训传授这种专业能力,是一种挑战。解决这一难题,对任何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恰恰是这种表现为“直觉”的、非信息性的、内容模糊的、难以传授的、使用中难以觉察的、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具有“方法性”特征的知识能力才能够使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美国建筑学家C•亚历山大在他的《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传授这种方法性知识的工具——“模式语言”。笔者曾在2005年第4期“企业管理”杂志上以《模式语言管理》为题介绍了这种工具,首次将这种工具引入管理领域。亚历山大认为,模式包括三个主要成分:在什么情景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种模式也可以说是一些“套路”,就像中国京剧,一招一式都有套路;也像中国画的笔法规则,如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十八描法”等样板模式,学习者通过这些用笔基本套路,在无数次的临摹修正中,达到心手合一,笔笔规范自然,路路顺序有局。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学习都是对成规的学习,而且要反复练习,感悟其中的精髓,直至彻底掌握,然后才可能“从古法而有新得”。在软件工程领域,“模式语言”的方法已经成为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模式语言”不但能够使软件编写人员轻松利用过去或者他人创造的模式,而且可以借助常规模式的帮助更好的创造更加完善的模式。
    基于“模式语言”开发企业的内训课程,针对员工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提供情景化的可重复的方法性知识,用这样的课程来进行培训,学员一定会感觉非常“解渴”,也就不会再出现本文开头描述的那一幕场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09:55:09 | 查看全部
看完此文,我的感受是,按照"针对员工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提供情景化的可重复的方法性知识,用这样的课程来进行培训,学员一定会感觉非常“解渴”,也就不会再出现本文开头描述的那一幕场景了"
这样的说法,那么,对员工的培训一定不能用学院派的专家学者,而必须是生长于企业,又善于研究,并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企业内部专家讲授该课,最切合实际.如果让学院派的专家来讲,恐怕是讲的多卖力,让员工在听的过程中多激动,最后也是听完就完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大约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实战专家与空谈专家的区别吧.俗人俗语---------牛士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11:29:4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3 23:37:56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