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1|回复: 1

诗人舒婷河南祭杜甫 自言《致橡树》不是爱情诗

发表于 2015-4-29 00:30: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诗人舒婷河南祭杜甫 自言《致橡树》不是爱情诗
                       2015年04月08日09: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4月5日,巩义杜甫故里景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聚在一起,祭拜伟大诗人杜甫。在这些人中,一位身着黑衣,穿着棕色花格裙的女性(左一),表情肃穆,向杜甫深深鞠躬。脖颈中的黄丝带,在丝丝细雨中随风起舞,她就是诗人舒婷。她的那首《致橡树》,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家喻户晓,也是传诵至今的短诗经典。

  上午9时30分,巩义杜甫故里景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团聚在一起,向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杜甫寄托自己的哀思。在人群中,诗人舒婷身着黑衣和棕色花格裙,表情肃穆。在人们的印象里,能写出《致橡树》的舒婷,一定是位漂亮的女子吧?记者近距离发现,她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鬓角华发已生。38年前的1977年,她创作《致橡树》的时候,的确很年轻,只有25岁。今天,她的面庞上已经悄悄刻下了光阴的痕迹,毕竟,她已经63岁了。

  自言《致橡树》不是爱情诗

  在读者眼里,《致橡树》表达的是一种成熟的体现着美好人生理想的爱情追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在同一地平线上,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扶持的爱情观念,既蕴含着东方女性所珍重的女性温柔,又富有重视人格价值独立的现代意识,因此被广大读者欣赏,而且作为爱情诗歌的典范被广为流传。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舒婷说,创作《致橡树》的起因是呼唤和展现女性的觉醒意识,她是在用自己的声音说出对世界的感受,因此这并非一首爱情诗。

  在当代诗人中,舒婷的知名度很高,但她又可能是中国最低产的诗人,平均每年写不到6首。尽管少,但在很多人心中,她的诗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火把”与“拐杖”。而她却并不认为自己写过好诗,只是在那个时代努力过。一直到今天,始终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粉丝要求合影大多被拒绝

  得知舒婷来到巩义,很多粉丝牺牲清明假期,赶来希望能够与她合影或是索要一个签名。祭拜杜甫仪式结束后,到中午就餐的这段时间,不少人找她合影,大都被她拒绝。倒是一个小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凡是拿着她的诗集去找她,她虽然不说话,但会给其签名,不过,要想与她合影,十有八九会被拒绝。

  一位同舒婷熟悉的诗人向记者透露,舒婷喜欢和作家朋友们开玩笑,也喜欢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饰品,但她有“三不”:不接受采访,不朗诵,参加会议不发言。这位诗人说,或许是她不愿意再谈诗,不愿意再谈论人尽皆知的《致橡树》,又或许是她希望将那些光环和荣耀留在那个时代,将时代造就的“幸运”放归原位。

  “想与她合影,她没有同意,连句话也不说,让我很失望。”一位舒婷的粉丝抱怨:“她的诗歌在我心里的分量那么重,而见了她,她不但不合影甚至连句话也不讲,我不想给她打上清高的标签,但我实在找不到安慰自己的理由。”而另一位粉丝认为,诗人都有个性,也许,不合影就是她个性的体现。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2 11:20:32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