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刘国昌
近来,关于吏治,中央加大了整治力度。
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强调“加大群众满意在考核评价中分量”,把“群众意见”凸显出来,使民意成为考核的“刚性”指标。
7月12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问责的情形、方式、程序等作出了详尽、明确的规定。
这两个文件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大家都认为这是“加强吏治的强有力的措施”、“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的还诙谐地说:“今后的官儿不好当了”。
“今后的官儿不好当了”,确实如此。
首先从当官儿的“入口”来看,今后民意成为考核干部的“刚性”指标,这对一些人来说,无疑是一道很难迈过的“坎”。如果在考核中你在群众中的口碑不好,群众通不过,那么对不起,你那“官儿”就当不成。这个”刚性“指标好就好在针对性很强,它堵住了一些人“眼睛向上看”、“找主要领导跑官要官”的路。
过去在考核干部时,也有“考核民意”这一条,但往往停留于表面、走走过场而已。也正因为如此,助长了一些人不把“民意”放在眼里的坏风气。这下好了,民意成为考核干部的“刚性”指标,从“当官”的“入口”处就打破了一些人的当官儿梦,使他们认识到今后想“当”上官儿不会像过去那么容易了。
第二,从当上官儿以后来看,“问责”制的实行,让干部必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否则就要被“问责”、被处理乃至“炒鱿鱼”。这一条使今后当官儿更不容易。长期以来,在官场上有三种情况出现:一是为官后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享官位带来的好处、利益,却不做官位应做之事。二是热衷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的还以权谋私,生活腐化。三是缺乏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工作不负责任、马马虎虎;一旦出现问题或诿过于人,或怪罪下级,自己闹个“一身清”、照样为官。
对于上述三种情况,老百姓早就很有意见。特别是对第三种情况更是指责多多。这下好了,有了“问责”制,对那些干部是一个很大、强有力的制约。你再光想当官儿而不负责任,那是不行了;出了问题想一推六二五,那更别想。“问责”制,促使领导干部要“想责”、“尽责”、“担责”,兢兢业业地去努力工作。这是吏治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能否沿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奋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素质、水平和执政能力如何。这次中央加大了吏治的整治力度,将大大有利于干部队伍质量的提高,从而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