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3|回复: 0

(杂技)杂技团里的童年:痛苦训练成人难以忍受

发表于 2015-5-2 15:58: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30128153932614217.jpg
这些孩子所要忍受的痛苦训练,连成人都难以忍受

  
  一座祠堂,一群孩子,一个2500年历史的技艺。
  在东莞南城区银丰路尽头的棣甫张公祠,杂技,如同祠内的花草树木一样,正悄悄地扎根繁衍。
  练杂技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很穷。贫穷替岁月更早地洗去了他们身上的骄纵和孩子气。
  6岁的阿雄说,他们早上六点就来祠堂练功,不管多冷,也不管天上是否还挂着星星。
  开始两年最辛苦。每天要面对斑驳的玻璃镜十多个小时,拿顶、跟斗、形体、压腿、开胯……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一大堆杂技的“专业词汇”。杂技对学员要求比较苛刻,柔软、力量等身体素质又非一日之功,很多动作都要练习数十次,数百次,甚至数千次。
  “刚来时常哭,压得很痛。”他们笑着说出这些往事,好像很平常一样!

阿雄最近做的事,算是极“简单”的:四张木椅子竖着叠在一起,上面放了块长木板,成了一个近4米高的平台。阿雄站在木板上,在中间再竖起6块木砖,有六七十厘米高。他把双手放在木砖上,双脚向上竖起,头向下,呈倒立状。
  5秒钟后,阿雄双手突然发力,推倒了木砖。木砖噼里啪啦落地,他失去了支撑,却稳稳当当地落在了木板上。
  之后,他又默默地拾起散落一地的木砖,专心地竖起……

训练回来,电视就是度日子的工具。阿雄看得很入迷,他来杂技团两年多了。阿雄还有个4岁多的弟弟,也来团里一年多了。他们是贵州人,父母在东莞企石打工,今年他们还没见过爸妈,爸妈要赚钱盖房子,他们说,很想爸妈。
  团里跟阿雄一样的还有三十几个孩子,他们来自安徽、贵州、河南和湖北的偏远山区。“家里太苦,出来有肉吃!”一个6岁的孩子说。
  孩子进团里包吃包住,四年后可演出了就发工资。

虽然团里一年给家长报销一次看望孩子的路费,但来的不多。尹春燕团长的老婆方萍说,有几个孤儿在家没人管才被送过来,但过了四年有工资可领了,管的亲戚就多了,都想给他管钱。
  方萍对这些孩子很好,孩子们也很懂事,有时,他们出外演出,看到好吃的,都会买给她吃。恬甲一村的老人们很喜欢这些孩子,说他们懂事有礼貌。在团里大家都互爱互助,坐车时,大家一定会让一个哑女孩先选座位。
  除了练功外,孩子们每天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语文和数学,每周四还有两个外国哥哥姐姐来教英语。

 66岁的尹团长教语文课,其实他也没学过,每一个字都是自学的。他9岁时就学杂技,1978年后有了自己的大篷车。直到2003年,到东莞演出时,被棣甫张公祠吸引,就留了下来,一留就是十年。
  春节又快到了,按照往年的惯例,他们应该开始忙了。而今年工厂普遍不景气,演出也少了很多。冬天演出少,孩子们可以少受些罪,但杂技团不景气,他们又要多吃些苦。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无数家长追求将孩子送去名校,交给名师。在山东宁津有这样一所学校,它没有豪气的校门,没有先进的硬件设备,甚至只有厨房没有食堂。但它却着实是一所有50多年历史的“名”校,从这里走出的很多孩子都活跃于世界的舞台上,这就是宁津杂技艺术学校。  
  宁津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在行内亦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这所杂技学校的校长夫妇也是练杂技的出身,并因杂技结缘。他告诉我们,学校早在1959年就已建立。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宁津杂技的名气要远大于吴桥杂技。当时宁津杂技团的人数众多,名气很大。但到了之后的一段时期,杂技团被取消,演员流入各地。也恰巧是这个时候,吴桥县的杂技开始发展起来,并渐渐被人熟知并接受。

 现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杂技学校已颇具名气,因种种原因,学校条件虽然比以前好了不少,却仍待改善。孩子们在这里学杂技,是不需要学费的,一年只需缴纳2500多元的生活费。这里的学生也不仅仅都是省内的,他们来自全国的各个城市:石家庄、酒泉、甚至从黑龙江来这里学习杂技。
  50年的风风雨雨,学校也经历着大起大落。学生最多的时候能有70多人,最少的时候则只有十三四个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杂技在国际上的声誉越来越高,但似乎越来越少的父母会把孩子送来学习杂技这项传统技艺。也许在他们眼中,杂技这项蹦蹦跳跳的技艺远不如武术、体操等来的体面。现在,杂技学校里这些学生父母则大多是外出打工人员或是在家务农的农民。 

 杂技学校只负责孩子们最初的“启蒙”教育,一般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出师。这时,孩子们就会考去各地或大或小的杂技团,走向更大的舞台进行磨砺。从这里出去的孩子,有上央视的,有出国的,甚至也有学生获得了国际杂技最高奖项“金小丑奖”。   
  目前,学校基本只靠国家的支持,完全是在做“赔本买卖”,但为了将宁津杂技传承下去,还是一直坚持。谈到未来,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赚钱买玩具买好吃的,去省杂技团,出国……但校长与几个老师的回答却很相似:希望宁津杂技能走出山东,慢慢的被全国熟知。图为现在在杂技学校,老师们也会因材施教,这种柔体训练只会让身体适合的孩子进行。

来源羊城晩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