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97|回复: 0

日全食里的科学观

发表于 2009-7-21 16:10: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陈家兴

  7月22日上午8时左右,将发生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可见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观测的人数最多,景色最为壮观。今年又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天文年。

  此次日全食将一下子创下这三个“最”,实属罕见。同样罕见的是,针对日全食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就此发出通知,请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完善相关预案,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这一通知的本身,说明政府部门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理念与机制的成熟,以及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

  同样令人感喟的是,此次科学家们更想在了前面。据公开的消息称,有关科学家如李竞、朱进以及北京天文馆、中国天文学会等,在一年前就呼吁,“这件事情不是我们天文界自己的事情,这是一个全社会的事情”,并“给中央写了很好的建议”。如果缺乏这一种责任意识,也许就谈不上什么应急预案,科技部门就失去了一次科普的好时机,公众就可能与这一壮丽的天文现象失之交臂。

  距离日全食尚有数日,一些媒体就开始了对此的关注,亦有专家就此指点迷津。可以期待的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日全食将是一次激发公众科学热情的契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期待中的公共热点事件,亦有诸多可堪完善之处。

  尽管早在7月17日,就有权威专家在中国科协网等在线直播,就此次日全食的特点、最佳观测点以及300年一遇或500年一遇等说法进行释疑解惑。但客观地说,无论是专家的权威说法,还是媒体的关注程度,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相关信息需求,许多人对此一知半解,盲目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此的深入了解,进而使这一科普契机打了折扣。

  在中国人的历史情怀里,日全食、月全食等被认作“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有关天象与人祸等迷信思想至今亦有一定市场。是以,借用这一重要契机,“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摒弃迷信思想,批驳谣言传言,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确是最完美的选择。但只有把有关方方面面的因素都“想在前面”,深入挖掘公众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兴奋点,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公众的兴趣。

  此次日全食观测已超出天文学范畴,成为一起影响巨大的社会公共热点事件。需要提醒的是,各地政府在针对这一特殊时刻制定“应急”措施时,也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切勿过犹不及,反而引起恐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