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69|回复: 1

明天的“蔡祖泉”在哪里?

发表于 2009-7-21 16:16: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怡  然

  蔡祖泉,这个在四五十年前因“做灯”出名的工人科学家,离开尘世到天堂去“做灯”了。当年我代表复旦大学员工的孩子们,为这位电光源专家献戴红领巾的情景恍若昨日,那时他还不到40岁。半个世纪以来,他以自己的智慧、才干、辛劳为祖国的电光源事业立下赫赫功劳,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爱迪生”。

  蔡祖泉辞世翌日,相关报道写道:抗战时期,年仅16岁的他就到中法药厂(延安制药厂)玻璃制造车间当学徒,生产玻璃药水瓶。在那里,这个玻璃工一干10年,其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同庆教授、方俊鑫先生承担了国家研制X光管的任务,他们急需一位懂得玻璃制作技术的助手,点名要了蔡祖泉。3个月后,药厂少了一个玻璃生产工,而中国的电光源事业多了一位开拓者……我把这段文字粘贴在MSN上,发给了周同庆教授的儿子,他十分感慨地说,那时技工的水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去哪里找当年的蔡祖泉?

  这句话让我突然记起邓伟志先生的一篇文章《每当见到蔡祖泉的时候……》,文章说:“天底下只有一个蔡祖泉吗?当然不是!在我的记忆中,工人成为工程师、作家、理论家的很多。……实践第一线是升华出理论的快车道。实践好比画龙,升华就是点睛。没有画龙,难以点睛;画了龙以后,便是一点就通,一点就亮,一点就活。”但是,“过去能培养出那么多蔡祖泉式的人物,今天呢?”说得精彩,问得却让人沉重。

  蔡祖泉的起点是技工。而技工对于企业的生产流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更是“爱迪生”们出发的“起跑线”。让人扼腕的是,这条“起跑线”的被冷漠,甚至被抛弃,已然是不争的现实,其直接后果便是“技工荒”的出现,尤其是高级技工捉襟见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30%至40%的比例相去甚远。其中原因不少,既有人们观念上的误区,也有政策导向的失误,还因高校扩招致使职业教育遭到挤压,呈日趋萎缩状。而持续经年的“技工荒”以及产业工人素质的低下,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产品质量、技工实践转化为技术的能力,并最终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升级。据统计,由于技工缺乏,我国目前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仅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难怪同样品牌的商品,国内组装的质量就是不如“原装”。

  一边是一线生产技工大量短缺,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这样的强烈反差难道不耐人寻味么?蔡祖泉离去之际,让我们在回溯这位了不起的工人科学家的足迹时,更深刻地反思我们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就业观,从而立志打造一个有利于明日的“蔡祖泉”成长成才的体制机制。若此,蔡祖泉也将笑慰天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08:54:04 | 查看全部
值得深思,我们的教育部门更值得深思,全社会更要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