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2|回复: 2

如果你的朋友是记者

发表于 2015-5-7 20:44: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dNleuOMWDAAA&ek=1&kp=1&pt=0&bo=VQOAAgAEAAMFAPA!&su=04907537&sce=0-12-12&

                                                                                              如果你的朋友是记者

 2013年7月15日,我加入中原石油报社采编队伍,成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无论年龄大小,身边的每一位新闻人都可当我的老师。虽然我最终离开了,但他们做人、作文的点滴让我时常感叹不已。我想谢谢身边的每一位采编老师,也想对大家说:如果你的朋友是记者,请为他点赞!
 一、中原石油报李社长:领我走上新闻路的第一位尊长
 file:///http://b382.photo.store.qq.com/psb?/v13nsibg1fo0pg/7ivd6jzvf.rf60et0sqzwvfa46rcd*q.cusogsteea8!/b/dnleuomwdaaa&ek=1&kp=1&pt=0&bo=vqoaagaeaamfapa!&t=5&su=04907537&sce=0-12-12&rf=2-9      忘不了2006年9月的那一天。那时,我在报社实习。当我将自己采写的4000多字的专题“哒”地敲送到采编库,欣喜地长舒了一口气。第一次独自奔波采写、第一次不分白昼赶出专题、第一次那么欣喜期盼能上版……抑制不住兴奋,我又进入采编库,仿佛那篇专题瞬间就变成铅字,瞬间就能跃然于我眼前。一会儿功夫,那篇稿件竟然消失了!我的心猛地提到嗓子眼上,难道选入主任库了?将信将疑,我做了最坏的打算,点击开废稿库。果然!我人生的第一篇专题被划拉到废稿库了!我的脑子“轰”地炸开了。前后不到两分钟,我的专题就被判了死刑!委屈、气恼、不解的情绪夹杂在一起,我拔腿跑进李总办公室(当时任老总),语无伦次地打开了机关枪:“我的专题是你拉入废稿库的吗?才两分钟功夫,不可能看完啊?不看完就给毙了啊!”“嗯啊,怎么啦?”李总有些不解地看着我。“你知道我忙乎了多久吗?……”不争气的眼泪开始夺眶而出,但我还是时断时续地倾诉着自己的不满。“哦,这么回事啊……哈哈……专题是随便就能写出来的吗?写的质量你看了吗……”后边的话我基本是听不进去了……时至今日,抛掉那篇专题的质量不说,就前期的申报、选题、策划等重要功课,我都没有去做,稿件被划入废稿库也是情理之中。面对我这样一个愣头青、泪眼婆娑的实习生,李总并没有网开一面,而是教我学会了写专题的基本常识和必要准备,也让我懂得了新闻稿件质量是第一位,没有质量,所有付出都是零。 2014年10月,我参加手机报编辑工作。在我当班的两天,恰巧碰上局领导会议、调研工作,记者在晚上6点多才从现场返回单位写稿。我在等稿中煎熬着,肚子咕噜咕噜地叫着,但我仍要等稿到手编辑,心里甭提有多烦闷了。想想楼下的李社长也在等待审稿,我就走进他的办公室,抱怨等稿挨饿。李社长一面悠悠地练着毛笔字,一面笑呵呵地说:“那咋办呢?采编工作就是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完成任务才算下班。习惯了就好啦!”“这会了,你不饿吗?”我不信李社长不饿。“习惯了就好了嘛……”李社长还是悠悠地说着……此时,我有些坐不住了,感觉自己是那么的娇气。我们是两人轮换值班,碰上领导活动、会议的几率是50%,而李社长是天天审稿、天天值班,他没日没点的几率可是100%。他的一日三餐怎能按时按点、有规律可循呢?新闻人,真的是无生活规律可循!  二、张松才:请理解、包容他在报社采编队伍,乃至集团公司新闻队伍里,张老师的业绩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也是倍受人艳羡的。我所耳闻到夸赞的言辞不用提及,但对一些通讯员的微词却是不吐不为快。
      提起张老师,摇头叹气的通讯员说:“他太烦人了!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去我们单位采访!”究其原因,竟然是:“明明是写一个人,但他却要采访这个人的家人、朋友、同事……采访一次不够,有时还来第二次、好几次!真受不了!”“他有时周末还要来采访,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两天,还要配合他采访,你说烦不烦?!”……听到过烦张老师的很多原由,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点:采访得太细,采访得不分事宜。闲时慢品通讯员的话,我想,如果张老师不是那么深入细致地采写,他笔端的人物能那么鲜活吗?如果张老师不那么痴痴地奔走在新闻路上,他能有那么多素材和成品吗?就连车队的司机都很怕跟张老师出去采访,说跟他出去采访用油多、跑得累!司机赵师傅说,他常听别人给家人打电话说不回去吃饭了,而松才给家人打电话却是:“今天,我回去吃饭”。这是一个何等敬业的人!因为敬业,他没有假日概念,也忘乎了别人的假日。因为敬业,他采料不全不罢休,也忘乎了别人的惯例。对于这样的新闻痴人和新闻将才,我想说:请理解他、包容他吧,精品路上多忘我……       三、尹红玲:红玲走一线,三月走丢20斤肉      file:///http://b386.photo.store.qq.com/psb?/v13nsibg1fo0pg/2jh8oguf0ugdig2tmjwywqzjicw1shbzvqj7vwvkalk!/b/doe8iub8lwaa&ek=1&kp=1&pt=0&bo=wgoaakagkaqfaao!&t=5&su=072408753&sce=0-12-12&rf=2-9
       在爱女3岁的时候,红玲因为工作安排参加外部市场采访。三个月辗转陕北、冀东、新疆、内蒙等地,行程3万余里,创作新闻作品300余篇,20余万字。其中6篇文章获中国石化、石油好新闻一等奖。集团公司领导王作然在她的文章上批示:可以请尹红玲同志到中国石化报交流体会。
     作为一个母亲,她没能在春节和爱女团聚,期间的酸涩外人无法体味。当看到瘦小的她返回报社,我竟然惊呼她瘦了几大圈!三个月外部市场采访,瘦了20斤。白天奔走在采访路上,晚上伏案写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三个月的艰辛我不曾体验过,但我可以相像到,常人白天乘车劳顿不堪,夜晚不都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吗?可红玲 却不能,强打精神,静静的夜晚是她写稿的最佳时段……3个月47个专版等着她的文稿,没有人可依靠,孤军采写,及时传稿,出色完成任务。
她不割舍亲情,怎能走进一线?看到她的荣耀,可曾想到她的那些酸涩?     四、仝江:用镜头说话的人    file:///http://b385.photo.store.qq.com/psb?/v13nsibg1fo0pg/eoputfiin0espjbrss0kq5t27fejdvqsebbf25k3v0w!/b/de23ievunqaa&ek=1&kp=1&pt=0&bo=waoaakagkwqfaas!&t=5&su=061297473&sce=0-12-12&rf=2-9

    仝老师平常算是“孤言寡语”的,但扛起相机,他可就奔跑着、畅言着!     仝老师光影相随17年,一直是那么超“骨感” 。     “绑在车上睡觉(加保险带),下车采访拍照,晚上加班写稿”是他的真实写照。
      仝老师深入新闻一线,践行着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一句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得仝老师 的新闻图片尽显活力。
      在报道中国优秀纪检干部孙青春时,仝老师跟踪拍摄了5个月,到他家里、办公室、医院先后跑了10多次,最后在全局掀起学习热潮时,以整版的篇幅在《中原石油报》发表了纪实摄影报道《青春灿烂》,后来孙青春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将孙青春树为集团公司“比学赶帮超”活动中的典型,仝老师拍的多幅图片也成了中国石化报和中国石化新闻网孙青春专题报道的主打图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在中原油田外部市场万里行采访活动中,仝老师与将士同吃、同住,每天采访完回到宿舍,加班整理稿件到深夜。年初江苏遇到多年少见的寒流,为了跟踪拍摄钻井队通过河运搬运设备,仝江随船队在寒风中漂流一天,第二天出井队时,河面结冰,无法行船,仝老师就步行十多公里到另一个井队采访,穿上钻井工厚重的棉工鞋,却因鞋号不合适,脚被磨出了血泡。疼痛!忍耐!拍摄……
       在苏丹、沙特两个国家一个月时间内的采访中,行程近5万多公里,采访了30多个基层队。仝老师克服倒时差、高温干燥、时间紧、任务重等因素。在苏丹3/7区2063队采访时,为了能拍到满意的镜头,仝江在井场旁的草丛中不断寻找角度,却不小心被毒虫在背上叮了5个大包,头两天像针扎一样生疼,两天后又奇痒无比,晚上觉都睡不好。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采访,每天让同事抹上药,继续坚持“战斗”。后来在蚊虫多的井场就学习海外员工的经验,配带防虫帽、身上撒上驱虫药、多穿衣扎好袖口等多项措施,防止蚊虫的伤害,保障了自身安全。在沙特采访时,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出的汗总是把工衣浸透,汗碱在衣服上总是画出许多“地图”,晚上又特别冷,有一次晚上在“中国一号”钻井队拍夜景,由于一时没有找到棉衣,仝老师 索性披着一个白被子到外面拍照。回来时一个外籍雇员从远处看,以为仝老师 是外来的牧民,冲他直摆手不让进营地,走近后才看出是“痴迷”记者仝老师时,外籍雇员忍不住竖起了拇指……
    报社的每一位老师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们用自己人格魅力感召着我,激励着我。随记录他们中的几位,只想说:新闻路上多艰辛,如果你的朋友是记者,请为他点赞!(河南中原石油报社   卢晓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55:33 | 查看全部
dOE8Iub8LwAA&ek=1&kp=1&pt=0&bo=wgOAAkAGKAQFAAo!&su=072408753&sce=0-12-12&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57:53 | 查看全部
帮好友发一篇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