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画牛郎”
出生于1920年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节”,邹佩珠似乎冥冥中与李可染有着不解之缘。1937年,邹佩珠和家人从杭州逃难到了长沙,住在岳麓山上。当时李可染带着妹妹李畹从徐州也逃难到了长沙,住在岳麓山下。后来他们又是同一天从长沙离开,只是当时两人并不相识。
1938年,邹佩珠在重庆考入国立艺专雕塑系,那时李可染也从贵州到了重庆。在国立艺专学习时,邹佩珠与住在她下铺的女孩很投缘,这就是李畹。她们聊天时,邹佩珠总是听到“李可染”这个名字,直到有一天两人巧遇。邹佩珠曾经回忆过她与李可染的相识,“1943年春末的一天,阳光格外好,我突然心血来潮,要出去画水彩,就在离学校不远的路边选了个景画了起来。一个又高又瘦的年轻人摇摇晃晃走了过来,看起来病恹恹的。他打听艺专怎么走,我就给他指了路。他顺口问我一句,有个叫李畹的学生认不认得,我心想,你可问对了,她就住我下铺。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李可染。”
没过多久,李可染到国立艺专教绘画,多才多艺的李可染喜欢京剧,还会拉胡琴。而邹佩珠也曾跟着家里的唱片学过京剧,这样李可染拉胡琴时,邹佩珠就在旁边唱青衣。当时李可染的宿舍旁边是竹林,有一天他屋里地上冒出了竹笋,邹佩珠就帮他天天浇水,竹子一直长到天花板上去了,李可染唤作“陪竹”,正好又是邹佩珠名字的谐音。就这样,两个热爱艺术的人慢慢走到了一起。
1944年,李可染和邹佩珠借了学校的单人床、一块画板和两把高腿条凳,又借了老乡堆草的一间屋和一张桌面有裂缝、四腿都摇晃的方桌,一把窄条凳。两人就这样结婚了,证婚人是李超士,主婚人是林风眠,那年李可染37岁,邹佩珠24岁。由此,邹佩珠开始了对李可染一生的照料,也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包括李可染前妻去世留下的三子一女。后来,他们又有了两子一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