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季羡林大师给我做“导游”
“季老先生走了!”,我下班回家的路上听行人说道,我赶忙问“是哪位季老?”,“国学大师!”,“胡说!”,我大声喊道,猛蹬自行车,一路狂奔回到家,抖抖索索打开电脑,望着季大师的遗像,我潸然泪下,泪光娑婆中回想起偶遇大师的那一幕。
九0年年底我到北京出差办好事后,一大早便从颐和园的东宫门入园,寒风吹浮云、湖面光影变幻,胜似仙境,亭、台、堂、榭,一步一景。长廊里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的彩绘栩栩如生,勾起我无限地遐想。可能是深冬的缘故,游人无几,苦于无导游的讲解,对各景点渊源的历史了解只是皮毛。面对这一遗憾若匆匆离去的话,心里极不甘心,作为一线工人的我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凤毛麟角,再来畅游颐和园更是难以想象。于是我又回过头,将各景点前的简要介绍一字不漏地摘抄下来。
抄完石舫景点时已是下午一点左右,我倚在石舫的船头嚼着冰冷如铁的面包,眼睛也不敢有丝毫地懈怠,东瞅瞅西瞧瞧,忙个不停,贪婪地想把颐和园的山山水水、砖砖瓦瓦刻画在心底里。我无意间发现一头戴绒线帽的老人手拿放大镜趴在船舱地面上,照来照去好像在寻找什么,我走过去问道:“大爷,您在找什么啊?”,“我在看船底的花砖”,我像老人那样俯下去,贴在船底,砖上若隐若现的细细花纹很精美,可惜已经磨损的几乎看不见了,我说:“太可惜了!”,“是啊,再不保护的话,花砖就成平砖了!”。老人很健谈,又指着船楼顶部的砖雕说又风化掉不少。我抚摸着船楼下的一排圆柱说:“花砖、砖雕要是像圆柱这样耐风雨就好了!”,“这圆柱很脆弱,空心的!”,老人见我吃惊的样子,索性席地而坐,说:“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柱子是排水管。”老人由文昌阁、铜亭、十七孔桥的设计又说到宗教建筑智慧海……我听的入了迷,感觉非常过瘾,飞快地掏出纸和笔想记录下来,老人看我在记录就放慢了语速。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老人好眼熟,但又想不起来。“智慧海在印度文化中……”,啊!我终于想起来了,我看过他的散文集,卷首有他的黑白照片,天那!老人就是精通十几门语言(文字)的国学大师!季老见我激动不已,示意我坐下,“那些帽子不适用,都没这绒线帽实在!”他摸着头上的帽子风趣地说道。这时,两个中年人过来,低声说:“人到齐了,等您开会呢!”。原来季老那天来颐和园是参加一学术会议,没想到先给我当了一个多小时的“导游”。
(夏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