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14 21:49:51
|
查看全部
再举一个例子,海尔以服务支撑品牌的能力是海尔成功的主要因素,我甚至将它总结为海尔核心竞争力。
但是在“理”的层面,海尔服务是有问题的。我们大家都接受过海尔的服务,非常优秀,非常专业,这种优异和专业的背后是海尔精心培育的服务队伍。
但是你想过没有,维持这样固定的服务队伍,前提是产品在一定规模下必须保持某种程度的缺陷率,缺陷率太高了肯定不行,但缺陷率太低了也不行,因为服务队伍没事做,产品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是这个服务体系良性运转的前提。海尔是成功了,但这种成功背后的“理”跟世界级公司的产品质量概念和企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概念是完全相悖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中国企业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战略思维。因为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某个企业家在被抓进监狱以前许多人都说他是英雄,一抓起来就成了狗熊。这个背后说明什么?说明了我们整个社会商业理性的缺乏,或者说我们缺乏一种对“理”的遵循,从而使得企业界充满了“权谋思维”而不是战略思维。而这种违背了背后的“理“的东西对于整个中国商业社会却是一种误导。
《差距》这本书出来后,有人说我在“唱衰”中国企业。真是这样吗?事实上,我只不过是想提醒商业社会中创造性的东西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将很多暂时的奇迹当成永恒,就会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使我们整个民族付出极大的代价。我所希望的是,在国内这样一个发展极快的商业环境中,人们在关注赚钱之余也能遵从“理”的战略。
致力于成就企业家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英雄,还是致力于建设一个伟大的企业,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企业是否有战略的分水岭!
所以,伟大的人很多,但伟大的公司却不多,一时一地成功的企业很多,但能够持续百年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机制只有符合“理”才是真正有效的机制,而对“理”的探索往往是需要付出血和泪的代价的。
我觉得,当一个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无非是在说,我们的行为必须要刻守一个底线,这就是企业增长之“理”――在基本的思维底线是所谓的公平竞争,平等交易,相互尊重等等,而在业务层面无非是对宏观经济与产业变化,对消费者价值的把握!
“道”可以选择,而“理”却只能发现,而所谓的战略规划,无非就是去发现企业在未来能够增长之“理”。有“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无“理”的成功终将如过眼烟云,毫无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