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为我国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明确制造强国路线图
“三步走”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也是我国首次系统提出制造强国纲领性规划。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三步走”
《中国制造2025》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5项重大工程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智能制造
工业强基
绿色制造
高端装备创新
《中国制造2025》视野
开放迎接全球竞争
在今年3月召开的汉诺威电子展上,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连续围绕“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主题展开广泛合作成为一大亮点。全球知名的科技应用开发机构、德国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法兰克福ESK商业部门经理米克·海德里奇介绍说,该中心已经与总部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华为、中兴等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在他看来,工业4.0时代选择和中国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已是德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制造2025”完全有充分潜能发展成全球高端制造业合作共赢的舞台,而在这一过程中,一批中国本土的跨国企业也将随之发展,跻身全球高端产业竞争舞台。
目前,珠三角地区已经有一批企业朝着“跨国巨头”的方向自信前行。近三年来连续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前三强企业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史立荣说,去年,这家企业来自国际市场的营业收入达到184.38亿元人民币,占整体营业收入的48.91%。如今,从高铁线路到4G建网,从飞机上网到移动互联,来源于国内运营和建设的实际经验,已经成为中兴通讯抢占全球市场制高点的有力武器,而对于国际市场规则数量的掌握,则是企业“走出去”成为全球通信产业“游戏引领者”的重要依托。
《中国制造2025》观察
跨国公司CEO:
中国制造正迎头赶上
“过去多年,中国制造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原本单纯的基础制造,向基础制造加高科技制造融合的阶段转变,即便与德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全球知名的刀具制造商山高刀具集团CEO博格斯19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山高刀具进入中国市场的20年间,他明显感觉到中国制造企业对刀具品质的要求迅速提升,反衬出中国制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这种进步,沃尔沃汽车全球总裁汉肯·萨缪尔森也感同身受。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原来不少消费者认为中国生产的汽车品质低于欧美制造。但事实上,中国制造工艺和水平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只要遵循严格完备的生产体系,中国制造的汽车相比欧美毫不逊色。
事实上,知名汽车质量调查机构君迪不久前发布的一份覆盖数十个跨国汽车品牌的调研也得出结论,同一品牌位于美国和中国的工厂生产出来的汽车品质“并无二致”,一些品牌中国工厂的产品品质已经超越美国工厂。
《中国制造2025》评论
创新托举中国制造
十年磨一剑,着眼由大到强,中国决心依靠创新托举中国制造。
工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源泉,工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历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在科技创新、制造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哪个国家就能以稳健的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制度创新不强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指导思想里,创新驱动被摆在首位;在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中,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在五大工程里,第一个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必须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战场,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对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从载人航天、高速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突破,到智能机器人等大量创新性技术的应用,制造业的一系列创新正为经济带来更多新增长点。
《中国制造2025》核心意图
6个关键词看明白
中国制造正在迈出“由大变强”第一步。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记者从中梳理出六个关键词,力求刻画《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意图。
制造强国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内涵,工信部部长苗圩的答案是“由大变强”。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大而不强”。
苗圩认为,实现制造强国要加大两化融合步伐,用信息化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同时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创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中国创造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技术创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智能制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群体性技术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绿色制造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全面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散布其间,成为贯穿全文的主色调。
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也需要建立一个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介绍说,工信部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包括实施绿色制造、加大循环利用、倡导绿色消费等各个方面,并建立严格的标准和评价机制。
中国质量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角度反映出国家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中国品牌
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中国已是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但还只是一个贴牌大国,不是品牌大国。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
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辛辛苦苦“为人做嫁衣”,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跃上国际舞台。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29个内地品牌上榜。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耀眼的“中国名片”。(成都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