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价值”没有量化标准
能拍出上亿元的,多是大师级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或者在某一社会时期有重要社会影响的重要作品。现在拍卖行也喜欢从“学术价值”角度论述某作品如何如何重要,其实所谓“学术价值”就是学术圈、文化界对于某艺术家或其作品的某种“共识”,而且还是动态的,因为可能这一拨人认为某人的作品学术价值高,另一拨人认为低,就算同一个人的同一件作品,不同时代、地域、圈层也有不同的认知,比如印象派艺术初创的时候就几乎没人搭理,传统仕女画放在破四旧时期也要被当做“糟粕”批判。
就因为“价值”有动态的特点,像是在海上随着风浪起伏的帆船,所以大家都在寻找更确定的、可以用数字来量化“价值”的“标准”。比如说教育背景,名师名校出来的可能就更有保证一些;比如说展览履历,举办展览多,在重要美术馆做过展览的,好像就更靠谱一些;比如说价格纪录,在画廊、拍卖行能连续卖出、价格不断上涨的,似乎就更利好一些;比如说名誉地位,社会上名声大、或者在美协书协任职高的人,就更容易卖出好价。所以大家经常看到美协书协换届,常常就是书画界合纵连横的大剧场,盖因这和艺术家的市场价值直接挂钩,有利益,才有口舌之争,有背后角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