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小孩子在小时候都很听话,因为那时身心发育程度较低,自我意识很水平较低,他们缺乏评价及判断力,往往要依赖于父母的评价和判断来认识事情,所以表现得很听话。上中学后也正是进入青春期之时,身心开始快速发育,他们初步具备了评价和判断的能力,但是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和发育程度的局限,其判 断和评价带有表面性和偏 面性。我们成年人是能看出这种局限性的,但是孩子自己却感受不到这种局限性,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能跟大人一样对事情做出评价和判断时,就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对自己具有了判断与评价能力是非常自豪的,并渴望得到成人对自己成长的接纳和认同。
因为这样的心理需要,当他们的评价与判断与父母的评价与判断发生矛盾时,孩子们为了向成人证明自己有同样的能力,而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与父母对峙,在这种时候,父母要是采用与孩子辩谁的观点正确,就相当于父母在否认孩子成熟,孩子就会为向父母证明自己而战。此时在孩子心中对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父母承认自己已成人的身份。于是,即使他们知道 自己所说的错了,仍然要找各种理由辩解,孩子这是为自己的尊严而战。可是我们的父母们往往不了解这点,非要跟孩子证明自己才是对的,这就像我们在日常人际关系中争论中,当我们为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角度而争辩时,结果都想证明自己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谁也不服谁。在这种时候只要有一方能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往往就懂得了对方说得也并非没有道理,当一方能理解另一方时,矛盾自然化解。与孩子的辩论与这种争辩相似,只要父母能理解孩子在争辩中要满足的是什么,先满足他的心理 需要,然后再论对与错,难题就不难解了。
例如,“我的儿子长大了,会思考了,你有人生的目标这是好事,人有理想才会有发展,妈妈为你骄傲。”这样讲是对孩子思考能力的认同、对孩子成长的认同,孩子的心理需要得到了认同,就没有必要再为自己的权益争斗了。有时候仅仅是这样一种认同,孩子就会主动反省自己的决定。如果孩子在认同后不能反省自己的决定,做父母的在认同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你知道学音乐要具备哪些条件吗?说给妈妈听听。”孩子说不全的妈妈给予补充:“是不是还需要****方面的能力?”然后问孩子,这些条件你具备了哪几条?如果你想学音乐现在要付出哪些努力才能追得上那些有天资的竞争者?孩子对生活的认知往往来自于幻想,对事情的后果 没有预知能力,所以他们觉得自己能成功。当我们把后果 一一耐心细致的摆到他的面前与他探讨时,因为父母与孩子是探讨,不是简单的否定,这就体现了一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这种态度更容易被 孩子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