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2|回复: 0

李桂芳:桑榆存大义 真情筑平安

发表于 2015-5-22 16:48: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者按 由区文明办组织举办的2015年度“西青好人”评选活动已开始,每个季度将向社会发布先进人物事迹。区文明办对第一季度“西青好人榜”进行发布,全区共5名同志上榜。现将先进人物的事迹简介刊登如下:
  薛红芹——热心弘扬传统文化的志愿者
  20多年来,她坚持为村里的孩子和家长讲解《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华经典著作,还帮助村民们调解家庭矛盾,帮助困难家庭解决问题,她用真诚和执着的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走进西北斜村道德讲堂,小朋友们清脆的读书声便传了出来。教孩子们朗读,并为孩子们讲解《弟子规》的人既不是家长更不是老师,而是一位热心弘扬传统文化的志愿者——薛红芹。
  20多年来,54岁的薛阿姨利用各种业余时间,认真备课,为小朋友们教授《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帮助孩子们亲近、熟悉经典,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厚实孩子的素养,将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核心价值内化到孩子幼小的灵魂深处,规范道德行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薛红芹阿姨不仅为大家讲解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正能量,还非常乐于助人,常常帮助村里有困难的家庭,西北斜村的贾大爷贾大娘一家家庭条件不宽裕,两位老人年事已高,身体都不太好,薛阿姨就经常到他们家里去坐一坐看一看,陪老人聊聊天,给他们送上一些可口的饭菜。薛阿姨的举动不仅感动了老两口,也感动了常年忙于工作的贾家儿女,孩子们不管工作多忙,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老人。村里有的村民因为爱打牌经常跟家里闹矛盾,薛阿姨知道后经常去开导劝解,现在,爱打牌的村民戒掉了牌瘾,工作更加踏实了,矛盾解决了,促进家庭和谐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薛阿姨认为,传统文化是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教育孩子为人处事的最好教材,只要每个人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每个小家都安定团结了,社会就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薛阿姨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矛盾要从小处化解”,她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化,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安秀伟——心存大爱 义务献血11年
  安秀伟原籍黑龙江,1996年来到天津打工,1999年定居精武镇,目前一家三口居住在精武镇兴旺里社区开源里小区。如今44岁的她义务献血11年,累计献血3.6万毫升血量,相当于6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总和。
  2004年的某一天,安秀伟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血库告急,急需血源。听到这个消息,她马上就坐不住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献血。人生地不熟的安秀伟找到兴旺里社区居委会,表达了自己想要献血的强烈愿望,工作人员马上帮她联系了有关部门,她成功完成了第一次献血。献血类型有两种,捐献全血(间隔六个月)和捐献成分血(间隔一个月),安秀伟每年坚持捐献全血2次,成分血最多的一年献了8次。2006年她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行列,多次获得了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数十本封面鲜红的《无偿献血证》,每一本都见证着安秀伟的爱心。
  起初,丈夫和儿子担心她的身体,每次见到安秀伟去献血都反对,周围同事也觉得安秀伟“有病”。安秀伟没有停止奉献的脚步,她常常跟家人、同事讲解献血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献血不但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反而是有好处的,通过她的现身说法,丈夫、同事都逐渐加入到献血的行列,未成年的儿子也说,长大后也要像妈妈一样,参与无偿献血,帮助别人。
  除了献血,安秀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帮助别人。刚刚来到精武镇时,安秀伟一家租住在兴旺里的一处平房里,生活本就不富裕,当看到独居老人张大爷、赵大爷时,就产生了要帮助他们的想法,经常做一些吃的送去,并帮助打扫卫生、做家务。安秀伟说:“每个人帮助别人的方式都不一样,我可能没有太多的钱,但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别人,收获的快乐都是一样的!”。安秀伟还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多次获得了区、镇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奖项。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每一次献血都是无偿的捐助,每一次给予都饱含着真情。安秀伟以平凡的身躯、长期的坚持,默默抒写着心中的大爱,感染着他人,温暖着世界。
     史忠伟——奉献在一线 只为那片热土
  史忠伟现为西青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蔬菜工作站农艺师。自1986年10月进入西青区农林局以来,他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2009年,西青区启动了蔬菜种植东南拓展工作。当年5月份,史忠伟作为农技指导员进驻到了王稳庄镇二侯庄村。当地土地的盐碱性问题成了摆在史忠伟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正是这个基础条件让当地的农民几十年来从来没有成功种植过蔬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史忠伟在蔬菜大棚里常常一待就是一天。经过反复的实验性种植和棚室结构的逐步调整,他探索出了一套小高垄栽培、肥水滴灌和基质栽培技术,这片盐碱地上第一次长出了蔬菜。村里的老百姓看着自家的盐碱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蔬菜、结出了丰硕的瓜果,脸上都挂满了难以置信的喜悦。史忠伟把他的这套技术免费传授给周围的村民,一些村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病虫害或技术问题,他都会耐心地为村民解答,村民不会做,他就亲自动手示范。在他的技术指导下,现在该基地已形成了占地800亩,棚室300个的规模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带动周边4个村队1200亩耕地实现蔬菜种植,吸纳300人就业,实现经济效益1500万元,人均收入较之前的大田种植有了大幅度增长。
  在驻村一年多的时间里,史忠伟每天就把种植大棚当做了自己的家,根本无暇照顾即将中考的孩子和家人。那段时间里,他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吃、住都在一起,和同事研究设计建造棚室,经常十天半个月才回一次家,回家看望一下家人就马上又赶回施工现场。
  2010年,史忠伟又投身到了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探索中,帮助杨柳青镇东洼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设计完成了二代节能日光温室棚室设计,并帮助该村进行了整体生产布局、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应用等工作,形成了占地1080亩的大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园区,解决了200人的就业问题,实现年经济效益960万。经过他的设计改造,园区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作为农技战线的一名普通党员,史忠伟始终坚持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这片热土上的普通农民群众,用努力的工作、满腔的热情践行一名党员的职责,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多年来,他荣获“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先进个人”、“天津市蔬菜技术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井海燕——我是你们永远的守护神
  38岁井海燕是王稳庄镇东兰坨村村民。面对家庭一连串的不幸,孩子先天性残疾,丈夫意外身故,公公重病去世,婆婆疾病缠身,井海燕用瘦弱的臂膀,承受整个家庭的不幸,用坚毅的心照亮人生。
  井海燕,原籍黑龙江省。十多年前,井海燕与王稳庄镇东兰坨村村民万宗喜结为夫妻,转年生下儿子万富东,孩子刚出生不久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常年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弹,生活不能自理。2004年,小富东刚刚4岁,丈夫万宗喜突遭车祸不幸身亡,当时公公因患肝硬化腹水正在医院治疗。看着残疾的孩子,重病的公公和年迈的婆婆,井海燕选择坚韧地承担,她要替丈夫撑起这个家。
  公公的病一治就是三年,井海燕每日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2007年,公公的病情持续恶化,撒手人寰。公公去世后,井海燕继续照顾婆婆和儿子。一次,她听说北京有家医院可以治疗儿子这种病,她把婆婆安顿好了以后,就一个人带着孩子去了北京。在北京,她一边打短工,一边给孩子治病。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孩子可以不用别人搀扶行走好几米。这更坚定了井海燕为孩子治病的信心和决心,她每天都陪伴孩子坚持练习走路,还向老中医学习按摩技术,针对孩子的病情,自己揣摩按摩手法。每天下班后,不管有多累,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做按摩。2009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井海燕坚持把孩子送进学校,她每天穿梭于单位和学校,每天接送孩子4回。她说自己辛苦点没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文化,学知识,虽然儿子身体残疾了,但心灵不能残疾,她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乐观豁达、意志坚强、充满自信的阳光男孩。
  面对残缺的家庭,井海燕没有逃避,她用她孱弱的双肩,以她坚强、刚毅、乐观、超乎常人的耐力,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井海燕,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子继续康复,把婆婆照顾好,使老人家安度晚年,尽一个母亲、一个儿媳应尽的责任。她永远是家庭的守护神。
    李桂芳:桑榆存大义 真情筑平安
  72岁李桂芳,原籍内蒙古通辽市,2007年定居天津,现居住在西青区精武镇姚村。李奶奶自退休后开始义务宣讲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17年来,矢志不渝,传递爱心,奉献社会。
  李奶奶对青少年交通安全的关注缘起于1996年,那一天,她亲眼目睹了一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交通事故,她感到万分难过,久久不能释怀,从这一刻起,她就决定要在青少年儿童中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为他们筑起一道远离交通事故的安全网。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交通安全宣讲员,李奶奶开始学习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顺利通过了交警部门组织的试讲等方面的考试。1998年,李奶奶开始了她的平安宣讲之路。那一天,她第一次登上小学生的讲台,40分钟声情并茂的讲课凝聚着两年的悉心准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刻苦自学。
  2003年,李奶奶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座客“夕阳红”栏目,为全国青少年宣讲交通安全知识。她的行动唤起全社会对少年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有更多的学校邀请她讲课,那些日子,李奶奶的足迹遍布了很多城市、乡村的大、中、小学校,每次都受到当地交警部门、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定居精武镇姚村后,李奶奶第一件事就是与杨柳青交警大队取得联系,希望继续义务宣讲,延续善举,她的想法得到交警大队的大力支持,主动帮她联系学校,两年多的时间里,从小学到中学,李奶奶共走了16所学校,听课人次达3万人左右。她还创新授课形式,把讲稿精心编写成快板书,给学生们唱交通。灵活的宣传形式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孩子们掌握交通知识的效果更加显著。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她还制作条幅“李奶奶唱交通”,快板随身带,公园、广场、校门口,只要有机会就表演,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2013年,受理工大学邀请,李奶奶的宣讲走进了大学生的课堂。此外,她还多次到老年公寓、老年大学、企业、街镇等地进行演讲和演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真情奉献17载,不为名,不为利,这是一位老者对孩子的无限关爱,这是一个普通人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寻,这是一名公民对社会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