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你这个第一书记打算什么时候‘功成身退’?”记者问。
“当初是组织派我来的,只有当组织认为我把该干的事都干好了,我才能回去。除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部班子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所以从一开始我就非常重视班子建设和人才培养。”黄伟介绍,现在村支部有6个成员,2个50岁以上、2个80后,还有一个90后。这几个年轻人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又在外面见过世面,经过这一年半的锻炼,他们进步都很快。“他们会呈梯队地成长,使天星村支部班子人才不断。当然,即使将来我不挂职天星村了,我也会继续关注天星村的产业发展,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我不会袖手旁观。”
15日,记者前往温江区寿安镇采访天星村“第一书记”黄伟,电话里约定在植物编艺公园碰面。到了天星村,记者先看到了黄伟在天星村干的实在事:一座极富想象力、具有奇幻色彩的植物编艺公园。
他 来村里首先抓产业升级
来到位于天星村13组的植物编艺公园,记者先被大门口的几匹“奔马”震撼了,它们约有两三层楼高,正在蓝天下作扬蹄疾驰状,关键是,它们是用紫薇树编成,是具有生命的艺术品。
走进这座别致的公园,道路两侧全是造型各异的植物编艺作品,有传统的“花瓶”“中国结”,也有各种动物造型,甚至还有人形。终于,在一个挂有“天星村13组自治委员会议事点”牌子的树林里,记者见到了黄伟。
理着平头、穿格子衬衣、戴眼镜,言谈活泼却不夸夸其谈,今年39岁的黄伟给人的印象既机敏又实诚。他原本在寿安镇当分管产业的副镇长,挂职天星村后发挥了专长,那就是提升花木产业,引导村民建设了这个植物编艺公园。
“眼下苗木市场呈低迷状态,再躺在自家的园子里吃老本是不行的。”黄伟在动员村里人搞编艺时这样说,“苗木卖不出去,大家第一年还可以靠积蓄生活,第二年也还能维持,但是三年五年后呢?到时候未必把树子砍来吃啊!”
黄伟深知,编艺产业的发展,并非只是单纯地把植物编成各种造型销售出去。眼下,乡村旅游正蓬勃发展,植物编艺完全能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打造一个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以编艺为核心的园区。
目前,在天星村13组、14组已经形成了200多亩的编艺公园,这其中不仅包括各种编艺的制作,还包括了道路、沟渠的改建以及环境提升。
在黄伟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片已成规模的编艺公园,只见园区主要道路是比水泥路还要高级的草石路,田间小路用红色的透水砖铺成,既精致又所费不多,溪流潺潺,看不到一点垃圾,特别是房前屋后都栽种鲜花,更使人眼前一亮。
“我们这里不缺绿化,缺的是彩化美化。”黄伟说话总是说到点子上。他介绍,村上花1000多元买了鲜花种子,分给每家每户,鼓励他们对家门口进行美化,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 靠苦干实干获村民信任
黄伟带着记者转园区的时候,遇上了一位蹲在路边栽花的村民,黄伟热情地跟这位姓蔡的村民打招呼,还闲聊了几句。
过后记者才得知,眼下这位积极栽花种草美化环境的村民,在黄伟刚到村里挂职时,根本不理黄伟。在黄伟动员大家搞园区时,曾和这位村民有过如下对话:“蔡大爷,我们整园区,你支持不?”“你们整你们的,关我啥事!”
黄伟2013年底受命来到天星村,当时,天星村支部班子涣散,在2013年温江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分类定级中被列为后进党支部,村里基础设施落后,历史遗留问题多。黄伟是带着改变天星村面貌的重任而来。
刚到村里时,6组队长杨会清向他反映了多年未解决的当地养殖园与村民的土地纠纷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找你闹我管不到哦!”脾气火暴的杨会清朝他嚷嚷。
“杨大姐有事坐下说,你不要一来就将我的军,有啥事我们先下去摸清楚情况再说。”
黄伟带领村支部班子挨家挨户走访,得知纠纷的关键在于对土地面积的争议。他把村民、养殖园业主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自己拿软尺丈量这块地,得到准确面积后,租金按此面积执行,业主将过去欠村民的租金补齐。这样一来,双方都没话说了。
“你看,这事其实并不复杂,但关键是过去没有村干部动手去解决。”黄伟说。
不仅化解了历史遗留的纠纷,黄伟还从群众最期盼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村里修沟修路。一年半时间里,硬化了4公里多的道路,修整了4公里多的沟渠。“可以说,这方面我发挥了自己的职务优势,除了村里的公服资金外,通过我向上争取了一些资金,像疏通沟渠这种事,也是我对接区水务局来帮助村里干的。”黄伟说。“下一步我打算把二支十斗路修好,这条路是村里的环形道路,2.3公里长,准备修成4.5米宽的草石路。眼下还在筹集资金,今年内一定完成这件事。”
他 让群众再也不说“关我啥事”
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村支部新班子跟村民日渐熟悉,并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和依赖。
“信任我们是好事,但依赖思想要不得!”黄伟说,不论是编艺公园的建设,还是修沟修路,还是环境整治,说到底,都是村民自己的事。于是,村支部将汪家茶店子作为一个议事点,把13组涉及编艺公园一期的37户人召集起来开户代表大会,并选出7户代表成立自治委员会。“一年半时间,户代表大会估计开了四五十次了!”
之后的修路修沟、环境整治,都由自治委员会参与村民的动员工作。然而,看到自治委员会成员的积极表现,有个别村民开始说小话,“你们跳上跳下的,不晓得挣了好多钱!”
自治委员会主任王德琼告诉记者,一开始面对少数村民的讽刺,加上丈夫的不理解,她起码哭了三回。但她并未退缩,她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为了我们村的发展,新的村支部班子这么实干苦干,我们村民自己更应该争气。”
在村支部的带领下,由自治委员会具体承办,修好了园区内第一条道路。为了节约经费,没有请包工头,而是由自治委员会请来施工人员,由村上懂修路的村民做技术顾问,每天公示用料用工情况。这样下来,路修好了,钱也节约不少。尤其是财务公开的做法,完全打消了少数村民的疑虑。
如今在园区的各个角落,都有新旧环境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记者看到,这样一对比,天星村真是旧貌换新颜,完全大变样。“环境治理好了,园区建起来了,村民自己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后来我再也没有听过‘关我啥事’这种话了。”黄伟说。目前,天星村已经在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日可待。 李娟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