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4年,我国从79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食品中,共退运或销毁不合格进口食品3503批、2.4万吨、价值3268万美元;对44种高风险食品进行了风险监控;及时发布81个风险预警。此外,还敦促企业建立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公布了31家有不良记录的进口食品企业名单,加大了对违规企业处罚力度。4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发布《2014年全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通报了上述内容。据质检总局统计,2014年,我国进口食品已达482.4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4.2倍,年均增长率达17.6%。
虽然进口食品的问题如此繁多,但是我国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需求却是有增无减。这其中的奥妙不难理解,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让人堪忧。近几年,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从“三聚氰胺”、“皮革奶”到现在的“瘦肉精”、“牛肉膏”、“染色馒头”,这些事件无不涉及群众的日常生活,人们几乎到了谈“食”色变、饮“食”不安的地步了。而福喜“臭肉门”、台湾查获“地沟油”工厂等事件的曝光,更是让公众倍感忧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连续三年位居“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首位。在“2014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53.3%的受访者表示对食品安全状况不满意,31.9%的人对食品安全状况评价一般,仅14.8%的人对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确保进口食品的安全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严格审核单证。以随附报检单据审核为切入点,重点审核企业进口报检随附单据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原产国的卫生证明是否符合我国强制性要求等,在凭证上把住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关。
二是认真现场查验。确定敏感国家和重点商品,对来自敏感国家的食品或重点食品实施批批监卸、现场查验,对产品包装、标识、感官检验等重点检查。针对进口水产品质量问题多发的现象,及时搜集有关风险预警信息,实施抽检比例的动态调整,对一般进口水产品严格确定抽检比例,不放过任何可疑食品。
三是针对重点检测。随着进口食品的日益增加,检测资源不足的问题愈加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要确定重点检测项目和抽检项目,提高检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对进境养殖水产品重点检测养殖药物残留、对输欧水产品重点关注重金属是否超标、对进口预包装食品严格检验国家标准的强制卫生指标等,真正地将检测资源用在了“刀刃”上。
四是严密后续监管。建立原辅料使用核销制度,结合原辅料备案管理措施,落实企业源头控制的主体责任;同时加大一般贸易进境食品的监督管理,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要求进口企业建立销售和使用台账,确保进境产品的可追溯性,既能放得快,又能管得住。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将进口食品的辨认、标识等常识及时告知当地群众,同时,结合《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通过设立宣传看板、印发图册、张贴宣传画、商场现场巡讲等多种方式,将购买、使用进口食品需要注意的事项都传授给广大市民,掀起了当地社会重视食品安全的小高潮,使每一位市民都成了维护进口食品安全的“协管员”,为长期保障进口食品安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保障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护航,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细致的过程,各部门不仅要有决心、魄力抓“一时”,更要有耐心和恒心抓“长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