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冯迎迎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参与规模、参与程度均将越来越深入。在新形势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主导的模式逐渐改革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新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精神,2014年9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要积极稳妥做好项目示范工作, 切实有效履行财政管理职能、加强组织和能力建设等工作事宜。在新模式中,民营企业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融资难、增强自身实力、提升管理模式创新、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发挥规范企业引领模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多途径解决融资难问题
为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今年两会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是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给民营企业的融资带来新的机遇,其中融资租赁这一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将会满足企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而针对极少数企业不讲信用,恶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大贷款力度这一难题,四川公布相关政策:将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提上日程,减少银行因个别企业信用问题而“一棒子”否决所有的民营企业贷款。目前,四川遂宁市挂牌成立了金融信用服务中心,民营企业的信用信息对民营企业的困扰也在逐步得到改善。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力度激励信用担保和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扫清信用问题障碍。
基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养护与管理等后续费用大等特点,经营企业的市场与政策风险等因素,通过物权化的制度加强民营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风险防范,即公共基础设建设中收费权质押这一担保制度有望成为实践中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
(二)快速换装公益事业建设,迎合社会需求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指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用事业等项目的建设,例如公路、铁路、航空、管道、通讯、电力等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周期长、复杂程度高、不同领域的管理模式差异大、专业技术性强等特点,使得民营企业在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后,必须迅速换装来应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技术、生产经营、市场资源环境、原材料、人工等要素需求的。民营企业应积极发挥其在资金管理上的能动优势,在项目设计上的自主创新优势,市场竞争丰富经验的优势等来扬长避短,从而规避商业风险。同时,政府应逐渐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使民营企业对全产业链的政策信息有全方位的了解,这样不仅方便政策的有效落实,而且大大提高民营企业的运营效率。这种专业化的政策管理机制会带动实践中全产业链的管理机制的创新,有益于民企投资效率的发挥。
(三)提升管理模式创新,发挥规范企业引领模式
财政部在2014年11月30日发布《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公布了3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示范项目名单,要充分发挥这些可推广案例的示范效应。民营企业自身要打破小集团利益,使相关产业抱团形成产业集群区,各个民营企业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在产业集群区内,民营企业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从而形成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民营企业应积极探索项目采购、预算管理、收费定价调整机制、绩效评估等有效管理方式,使项目运作规范化,企业运营制度化,平衡好项目收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抢占核心竞争制高点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着力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能力建设,注重培育专业人才。所谓技术创新高端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综合素质,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凭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复杂性难题并可以进行创新性开展工作。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如何将高端人才的知识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即如何使员工打破个人知识领域,使个人知识服务于企业所参与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领域,这是一个隐形知识发掘的过程。此过程不仅需要企业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内外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需要把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具体如下:首先进行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尤其注重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其次发掘在交流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为清晰的问题思路。再次不同部门从自身所处部门来提出相关措施,最后由决策者进行权衡,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此外,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术考核,并对员工的创新性工作予以奖励,建立从下而上的创新性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能动性。
四川省在响应两会精神的同时,不断落实具体措施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加强民营企业的交流,完善商会服务中心功能,并且还将建立健全成都市民营企业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同时,在加大民营企业财税扶持方面,通过建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金来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周转难题。成都市还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来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人才管理和职称评定等体系。在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在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措施,积极推广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合作模式(PPP),这不仅有效提高民营企业投资效益,也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在新一轮的PPP模式中,民营企业将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府的利好政策,解决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缺乏等难题,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社会公共事业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这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将为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这一大背景下,快速转变企业管理理念,迎接民营企业发展的“换挡期”的关键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