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4|回复: 0

六月六,地瓜熟

发表于 2015-5-28 21:21: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六月六,地瓜熟
六月六,地瓜熟。在我们老家,这个童谣是孩子们最想听到的。每到六月,野生的地瓜就开始熟了,圆溜溜的小家伙就藏在地瓜藤下的浅土里。那些熟透了的,果实柔软,浓香扑鼻,还泛着几分淡红,用手刨出来就能闻到它们的香味,诱得张张小馋嘴直流口水,满山遍野地跑去寻着吃。
我的家乡在大巴山深处的曾溪口,秀美的山川孕育了很多美味的野果。什么木瓜核、地瓜儿、刺梨子、棠梨子、羊奶子、刺藤果、野樱桃、栗板子、拐杖枣、天地瓜、水红子、刺泡儿、酸几子、桑泡儿,枚不胜数。每到这些野果成熟的季节,山里就开了盛宴,人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最让我怀念的,还是生长于老家山坡边、田埂边、沟边、灌丛边、疏林下、路边的地瓜了。在我们老家,地瓜别名很多,数来就有地枇杷、野地瓜,地瓜藤、地石榴、满地香、地胆紫、地瓜榕、霜坡虎、地棠果、地趴果、地板藤等。成熟的地瓜既可解馋,还有拿来泡成了地瓜酒。不过,小孩子是不会去计较这些的,在孩子们的眼里,只要能吃,能带来快乐就好了。
地瓜的夏季,孩子们最喜欢的季节。地瓜成熟了,一种浓郁甜腻的香气混合着阳光的味道挑逗着嗅觉,滋润着皮肤,抚摸着脸颊,这是地瓜的召唤,这是大自然恩赐的礼物。孩子们一个个攀在山坡,趴在地上,在藤蔓中低着头,瞪大眼,双手轻轻拨开叶丛,仔细的找寻地瓜藤蔓下红红的小果子。地瓜像顽皮的小孩子一样躲在浓郁碧绿的叶子下,褐色的泥土是最干净的衬底。一颗颗地瓜,被阳光照着,被微风吹拂,煞是诱人,引得我们垂涎三尺。
扒开地瓜藤蔓周围的浮土和枯叶,轻轻一刨,地瓜滚出来了。用两根手指头捏住,没熟的地瓜是硬邦邦的青疙瘩,又干又涩,又酸又硬,难以下咽。熟透的地瓜变成拇指大小的鲜红小球,软湎湎,水灵灵的。急性子的孩子往往寻得一颗,就按耐不住馋虫,连泥都来不及清洗,便迫不及待地剥开薄皮,露出红红的瓜瓤,把晶莹剔透的果肉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氤氲在舌尖的不是酸涩,而是甜蜜蜜的绵醇。已经吃完了,舌头却不自觉地在嘴里扫荡着,恨不得把塞进牙齿缝里的残汁余味的甜也享受干净。
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家里全靠母亲操持。母亲总有忙不完的活,我等她一出家门,就和村子里的孩子们跑到山野里去找地瓜吃。我们趴在地上,不停地用小手撩开藤上的叶子,顺着瓜藤儿刨找。地瓜总是随着瓜藤扎土的深浅,或是躲在土里或是半露着脑袋,不管它们躲在哪儿,都逃不出我们的眼睛。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爬,一个草坪一个草坪地找。把熟透的地瓜摘下来,擦擦上面的泥土,掐去蒂部的小尖顶,马上就放到了嘴里。
地瓜成熟的季节,每天中午,我和小伙伴们偷偷溜出家门,一个个不顾头顶烈日高照,光着膀子,翘起屁股,漫山遍野找着地瓜。有次,我们忘记了当顶的烈日,忘记了已是午饭时间。等我们还趴在山坡上忙碌的时候,母亲早已提着黄荆条子站到了身后,对着我的屁股就是几下。我一边哭一边往家跑,可手里还紧紧地捂着些没有吃完的地瓜。母亲捡起我跑落在地上的地瓜,口里骂道:“晒得像一陀黑牛屎疙瘩,长大了谁要!”母亲的意思是,晒黑了,就不讨女孩子喜欢,长大了不好找对象。
不过,大清早刨地瓜是不会挨打的。我家里养了一头黄牛,母亲天刚亮就要到地里干活。我的任务就是牵着牛儿,让它在山坡上吃饱。母亲说,牛儿在外面把肚子吃饱了,回到牛圈就很少吃她割的草。这样,我家就能积更多的牛粪,施在田地里才有好收成,全家人才会有饭吃。但是我到了山上,总是抗拒不了地瓜的诱惑。所以有时,壮着胆子把牛儿拴在草多的地方,去找地瓜吃,直到母亲吆喝我回家吃早饭了,我才与牛儿依依不舍地离开山坡。
回到家,有时母亲忙地里的农活,误了做饭时间,饭并没有熟,我也才感到地瓜并没有填饱肚子,就围着灶台嘟噜着打转。这时,母亲不慌不忙地取出一大包桐木树叶子包好的地瓜,放在白色搪瓷盆子里,在水缸里舀上一瓢山泉水,让我端到院子里淘洗干净后再吃,地瓜就带了泉水的清香。我这才知道,母亲割草时,把遇上的地瓜给我存下来了。后来,我也学着母亲,把放牛时找到的地瓜存下来,带回家和家里人一起慢慢地吃,并将最大最红的放到母亲的嘴里。
有时候,牛儿在山坡上悠然吃草,我一个人刨地瓜累了,就手脚舒展的躺在草地上,周围显得那么空旷和宁静,只有青蛙和小虫在放肆地大声鸣叫。仰望天空,观察风云际会,欣赏云卷云舒。有时是乌云滚滚,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有时是舒缓飘过几朵白云,昭示着天气的风和日丽;有时是白云在阳光照射下,变幻出各种奇异莫测的形状;有时是天边出现绚丽的彩霞,把天空映照的火红火红。我的目光紧紧盯着美丽灿烂的天空,神思遨游在遥远的天空,心里遍会滋生出许多的虚幻和惆怅。
更多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出门刨地瓜。村子附近有地瓜的地方,我们都是非常清楚的,每天就各处扫荡一遍。因为小朋友太多,一般收获不多,要看谁先下手。从村里学校回来的路上,有三、四处我们熟悉的地瓜生长地方,放学后,我们就会沿路把这几个地方挨个刨个遍。有次,我发现了一个小伙伴们从来没发现的地方,那次我简直大丰收啊,四五个一堆一堆的,大个大个的,一大片啊,那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藏欣喜若狂。直到书包都装不下了,才飞快的跑回家。
熟透的地瓜对孩子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有次,几个同学上课时间溜上山刨地瓜,被老师的黄荆条教鞭,扎扎实实揍了一顿。为这种事挨了揍,孩子们是断然不敢回家说的。山里人有着大山一样的胸怀,也和大山一样憨厚淳朴,对村里小学的教书先生是敬重万分的,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杀年猪,一般都要毕恭毕敬的把教书先生请到家里上座,好酒好菜的热情招待着,大人们也信奉“黄荆条下出好人”的理论,孩子不好好学习被先生揍了回家说,结局只能是额外再加一顿打。
天气越热,地瓜熟得越快,知了不知疲劳地在树上拼命的叫,中午我们这些顽皮孩子在家是睡不着的,并不是知了叫声吵醒我们,而是漫山遍野的地瓜熟透了,在火辣辣阳光的炙烤下,红透透,亮晃晃,一阵风吹来,那香气顺着风儿到处跑,伴着阳光的味道,不管不顾的钻入孩子们的鼻子,馋的孩子们直咽口水。记得有次,我们去找地瓜吃的时候,有个小伙伴被藏在地下的蜂子蜇得不行,农村孩子野得很,身体倍棒,他脸被蜇得后,眼睛肿成一条缝,却该刨的继续刨,大家哈哈大笑。
山里的孩子尽管野性十足,但对滋养自己的大山满怀敬畏。比如结着栗板子的树,又高又大,树干光溜溜的,尽管孩子们爬树如松鼠,但是特别爱护树,生怕爬高了,树杆承受不了重量,把树折了,所以是断不会爬到树梢的。树梢上最大最甜最香的栗板子,都留给了松鼠等小动物。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松鼠在树梢上欢快的跳来跳去,挑肥拣瘦的吃,有时候还眨巴眼睛看着我们,我们在树下争先恐后的吹口哨,人和动物都快乐无比。
我们老家最好的地瓜生长在一个叫青杠林的地方。顾名思义,青杠林有着很多很多的青杠树,青杠树下是阴凉松软的黄土坡,而地瓜恰恰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长出了成片的地瓜藤。相比于别处,这片地瓜长得藤粗叶壮,结出的地瓜个大饱满,香甜多汁。被我们发现后,青杠林就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有时,随着最后一声下课钟声的响起,我和小伙伴们如放开栅栏的羊飞奔而出,聚到青杠林去看地瓜熟透了没有。
到了青杠林,有的刨地瓜,有的掐刺泡儿。还没成熟的地瓜,是不会糟蹋的,扒开地瓜藤先用小手小心的捏一捏,还是硬邦邦的,也许再过几天就可以了。刨得差不多了,小伙伴们席地而坐,在青杠林下品尝胜利果实。完了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游戏结束会约好下次相聚的时间并相继散去。如果时间尚早的话,我们便会将大人的千叮万嘱抛于脑后,一个个光着屁股跳进清凉的河水中继续撒欢儿,天已暮色才会回家。
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至多把刨地瓜当成了玩耍消遣和饱口福的绝好方式。后来长大了,有次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才知道地瓜属桑科榕属,还有很多药用价值。地瓜全草可入药,味苦,微甘,果实香甜味美,清热利湿,可以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肠胃炎,痢疾,胃、十二指肠溃疡,尿路感染,白带,感冒,咳嗽,风湿筋骨疼痛。当然了,那个时候的我们是懂不了这么多的。我常想,我能有好身体,这其中也有地瓜的一份功劳吧。
虽然吃地瓜的日子有个把月,但是总觉得还没吃够,还没记住它的味道就没有了,只能等到来年,这种残留在舌尖人甜味让人怀念一年,等待一年。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如果从来不曾遇见,不曾接触,不曾拥有,是不会牵肠挂肚的。可是这些人和些事却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生命中,遇见过,接触过,拥有过,最后却错过了,失去了。无论我们如何怀念,如何等待,都不会回来了。
母亲到城里以后,有次和我谈到地瓜。母亲说,地瓜命贱。当然这里不是低贱的意思,是说地瓜生命力强,好养活。不管山间林地土地多么贫瘠,只有有一株地瓜,几年下来,葱葱郁郁一大片,形成错落有致的自然立体群落景观。如今,地瓜还进入了城市园林植物的行列,不仅与花带、花丛观赏,或与观花、彩叶、秋叶植物搭配,作为绿化底色来用,据说还有消除城市落叶,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功效。也许要不了多久,地瓜就要从乡村走入城市,登上大雅之堂了。
地瓜年年甜,思念岁岁浓。细细想来,我已有近二十多年没刨过地瓜,更没再尝过地瓜的味道了。但只要一提起它,那沁人心脾的醇香却又让人回味无穷。而在这些记忆中,它有着更多对童年趣事的欢乐与记忆。地瓜,这种平凡普通的野果,不但温暖了我的童年,还温暖了我的回忆。多少年来,在地瓜飘香的季节里,我还是会忍不住的回头望。故乡离我是越来疏远了,我的伙伴们,有谁还会回到那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