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要将公民素质引向何方值得关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网络舆论正是一块公民素质的试金石。网民在网络舆论的讨论中,不仅彰显了公平正义等公民素质,而且有时候讨论的话题会直接指向公民素质本身。7月9日晚,甘肃兰州市一位老人在小区门口看到一些司机无视斑马线行人安全,屡屡闯红灯,遂进行劝阻,却无人理睬。老人一气之下拿起砖头砸向闯红灯的车辆,一连砸了十几辆,引来大量群众围观。这一事件迅速引起网络舆论强烈反响,网络舆论最终指向了司机群体中大量存在的漠视生命的公民道德素质问题。这样的讨论,显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公民素质建设。
但是就像老人的行为可以理解、却明显过激一样,网络舆论始终存在“激情大于理性”的一面。匿名的网络使人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发表意见却不用承担具体责任,这使事情的发展很难沿着理性的轨道前进。在这方面,“人肉搜索”的负面作用表现最为明显。在集体道德的名义下,当事人的隐私在网上被“扒个精光”,往往受到过度伤害。这不禁使许多有识之士质疑网络舆论的合法性:谁赋予了网民对他人的隐私权进行审判、执行的权力?没有底线的道德已经不是道德,缺乏理性的公民素质无疑也会失去方向。
更需要关注的是网络舆论的现实调查能力的不足。大多数人参与网络舆论,只是泛泛表达意见,对于一些具体事件很少有人能进行实地调查。在事实真相不明的情况下,人们却往往急于发表意见,占领道德的制高点。这种“逞口舌之快”的现象很容易走向事实真相的反面。近年来发生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昆明小学生卖淫案”等,均出现了网络舆论被“忽悠”的现象。
一些专家忧虑,缺乏现实基础和理性引导的网络舆论,最终只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催生“网络暴民”。这显然是一种最坏的结果。我们需要对公共事务热情参与的公民,我们更需要冷静、理性的公民。在网络舆论这个公民素质的试验场上,除了热情,我们还急需驾驭现实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