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胡运成
有一幅军旅题材的漫画:画面上,几个人在地上画圈子。不一会,圈成。干部一个“圈子”,战士一个“圈子”。“圈子”中又有“圈子”——大学生干部一个“圈子”,土生土长的干部一个“圈子”;城镇籍战士是一个“圈子”,农村籍战士又是一个“圈子”。某炮兵团针对这种现象作了调查,并呼吁:战友,莫把自己“圈”起来。(见本报6月19日六版)
这种“以圈为友”的现象,在一些单位并非个别。除上面提到的几种之外,还有以兴趣爱好划“圈”者,以交流话题聚“圈”者等等。俗话说:“人情有远近,朋友有亲疏”。人生在世,由于血缘、地缘以及情趣爱好和工作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总有几个知心朋友或能说到一起、玩到一起的“知己”。从同一个地方入伍的,在乡情上自然会有一种亲近;从同一个学校毕业的,感情上总会有一些亲密;有着共同成长经历的,在情感上也自然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总是生活在或大或小的范围之内,人生圈“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鲁迅语),有一定的“圈子”并不奇怪。
问题在于,许多“圈子”是人为地划分出来的。有的人给别人划圈,也为自己划圈。于是,干部自居于战士之外甚至凌驾于战士之上,学历高的看不起学历低的,家庭富裕的看不起家里贫穷的,从部队成长起来的看不上从院校毕业的,如此等等。这种“圈子”及其产生的效应,不仅不利于官兵之间的团结,而且破坏和谐友好的同志关系。如果再搞以人画线,以权力、利益为纽带,结成“权力圈”、“利益圈”,圈内人亲,圈外人疏,搞团团伙伙,厚此薄彼,那就更不利于团结了。
“圈子”之害,轻则涣散人心,影响团结,重则败坏风气,滋生腐败。过去,少数青年官兵为朋友、为老乡打抱不平,铤而走险,有的为此触犯军纪国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陷入某个“圈子”不能自拔。他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义气;不是为了党性原则,而是为了交情私利;不是为了整体利益,而是为了小团体的权益。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
部队是个大家庭。官兵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五湖四海是一家”;虽有职务和分工的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人为地划分“这个圈”、“那个圈”。周恩来总理说过,团结“要划最大的圈子”。把各个“小圈子”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和效益。比如,生长干部带兵经验丰富,大学生干部理论功底扎实,两相结合,手拉手,心贴心,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感情上合拍,就能产生比“圈”更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