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他们是一群外地人,这个城市对于他们既陌生又熟悉。他们或背着、抱着孩子,或拖着伤残的身体,每天衣衫褴褛地游荡在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乞讨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昨晚,记者经过3个小时的跟踪采访,走近了这些人的生活,他们乞讨的背后有着许多辛酸的故事,而市民对这些“职业乞丐”的遭遇未必同情。
老人都说行乞出于无奈
晚上6点,整个城市明显暗了下来。此时,出来休闲购物的市民一拨接一拨。而在市区火车站、商场及市区主要繁华路段,总可以看到那些茫然四顾的乞讨者的身影。但记者发现,与白天相比,乞讨者数量明显减少,而问及他们为何要出来乞讨时,都有各自的理由。
嘉兴市区勤俭路“集集小镇”门口,一位老人正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只装有几个硬币的盆子在行人面前晃荡,很多市民看一眼就走。记者向盆子里投了两个硬币,老人一抬头,十分兴奋,连连点头表示感谢。
老人叫魏行善,今年83岁,老家在安徽。几经努力,记者从老人口中得知,他有两个儿子,儿子儿媳让其帮助带孩子,遭到拒绝后,儿子儿媳将其赶出门。老人说,他天天就“定居”在这里,给钱的人越来越少。
夜深了,气温越来越低,火车站广场上,几个乞丐仍在车流中穿来穿去。一见出租车停稳,赶紧上前,拿着盆子不停地抖动着里面的几个硬币,渴望得到施舍,但事实上,很多人不予理会,看都不看他们转身就走了。
住桥洞不洗脸
昨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晚上出来乞讨的乞丐基本上都是安徽人,甚至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出来乞讨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来说,避开高温或寒冬,而他们乞讨的真实生活,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艰辛和辛酸。
昨天晚上,记者根据指点来到了乞丐们的“驻地”——市区中基路即将要拆迁的老房子里。房子里只放有席子和棉被,没有灯光,没有自来水,没有其他设施。马正清说,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家”已经算是幸福的了,“以前住在桥洞里,这里至少还能够遮风挡雨,就是不知道还能够住多久,希望这里迟点拆迁。”
采访中,他们还告诉记者,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基本上不洗脸洗澡。由于天气转冷,他们打算再过半个月就回老家。
我们如何面对乞丐
对于他们的遭遇,大多数市民并不同情。在火车站广场上,一位正在打的的女士说:“我看到天天有乞讨者缠着别人讨钱,就很讨厌,好手好脚的,就不能干点正当的事情?”也有市民对他们的“诉说”产生了质疑,市民郭小姐说:“他们说的话,怎么知道是真的?如果真的是很困难,需要帮助,我们也愿意给他们一点钱,但关键是这批人天天靠乞讨为生,当成了职业,没完没了。”也难怪,现在有人一看到乞讨者,回头就走,在勤俭路上,记者通过对魏行善近半个小时的观察,发现给钱的人寥寥无几。
记者通过采访还发现,许多乞丐不愿意接受救助,宁愿浪迹街头,以乞讨为生,其中不乏生性好逸恶劳者,他们利用市民的爱心以乞讨为生财之道。更为严重的是,有不法分子利用和操纵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未成年人沿街强讨,占路强要,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交通安全、市容市貌和社会稳定,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如何采取有效的办法去管理他们,成了公安、民政、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思考的问题。有关人士认为,应将流浪乞讨人员分类进行管理和救助,对以乞讨为名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由公安部门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理,对给市容环境和市民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由城管部门管理,而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则由民政部门进行救助。
来源杭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