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31 15:59:43
|
查看全部
、管理是一种通过他人之力,将事情完成的互动过程
管理是一个互动增值的过程。它是经理和员工之间高效互动,不断提升绩效的过程。管理者一定要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员工自身的努力,完成部门或团队的绩效。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管理者和员工是绩效合作伙伴”的含义所在。
自己把工作做得很完美的人,还不能称为管理者,充其量只是一个技术员,而通过他人把事情完成的人才是一个管理者。
看看我们身边的经理,有多少拥有经理岗位却做着亲力亲为的技术员性质的工作?很多经理都是从一些技术骨干、业务明星、积极分子的层面上提拔上来的。被提拔之前,他们都是企业的明星员工,在专业领域做得很优秀。由于自身工作做得优秀,企业发现了他们,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授予相应的管理岗位,希望通过他们带动整个团队业绩提升。
但是,经理人被提拔之后,企业没有提供良好的培训,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做管理者,如何从业务高手转型为管理高手,企业往往只是把他们放在管理的位置上,任由其发展。于是,这些曾经的明星员工,现在的经理人,在管理中经常忽略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经理的价值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带动团队做了什么,达成了哪些目标”。
如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经理的效能会大大降低。所以,要提醒经理的是:“做你们该做的事情,别再做你们感兴趣的事”。经理们感兴趣的事正在成为阻碍你成长的最大障碍,而经理最该做的事情就是成为员工的绩效伙伴,在绩效目标的指引下,帮助员工成长。
2、经理对员工的需要,远远大于员工对经理的需要
关于这一点,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假设一个经理管理一个由10个员工组成的部门,有一个月经理出差不在公司,那么这个月部门的业绩会怎么样?
部门的业绩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经理比较善于规划筹划,对这一个月的工作做了提前的预测和计划,制定了明确目标,员工在目标和计划的指引下,最终业绩即便达不到100%,60-70%的业绩还是可以保障的。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设这个月10个员工都出差了,或者集体休假了,整月部门一个员工都没有,只剩经理一个光杆司令,那么这个部门的业绩会怎么样?
最终的结局是可以想象的,就算把经理累得吐血,就算经理是规划大师,凭其一己之力,纵有三头六臂,恐怕也只能完成10-20%的业绩。
这就是“经理对员工的需要远远大于员工对经理的需要”的意思。因此,经理要想办法照顾好员工,想办法发挥员工的作用,通过绩效目标的设定与绩效辅导帮助员工持续提升,这才是经理的管理之道。
3、经理的价值来自于员工做了什么,而不是经理做了什么
经理被提拔之前,企业考核他们的是他们自己做了什么。所以,当经理还是一个岗位员工的时候,他们自己做得越多,做得越好,个人的绩效就越好,因而得到激励就越多。而晋升为经理之后,企业考核他们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企业不再考核他们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考核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做了什么。如果这个时候经理还是按照以前的兴趣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会忽视团队的整体业绩表现和团队成员的成长,就会造成团队业绩的下滑。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经理的唯一价值就是帮助员工成长”。而帮助员工成长的最好途径就是绩效管理,就是成为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充分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员工的绩效和组织的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在组织大目标的引领下,高效工作,高速成长,在提升员工能力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绩效管理的定位决定了绩效考核指标的操作模式。所以明晰绩效管理的定位是相当重要的,这是理念的认同过程,也是把绩效与战略、公司运营以及经理员工成长相结合的过程,企业必须在操作指标设定之前首先做这个工作。
这个工作想要做好,有三堂培训课必不可少,分别是:目标管理培训、平衡计分卡培训、绩效管理理论与实务培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