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温暖的午后,徽派风格的宅子里古乐声在回荡;细碎的风儿送来千年古茶的微香;绿萝的叶子暗自挺拔;木制桌椅安静地散发着檀香;桌上,精致的茶杯一字摆开;一位美丽的姑娘递上一盏温热的清茶,顿时馨香满室。
她叫鲍丽丽,雅号茶仙子。眼下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日表演。这一次,她要带上17个姐妹,穿旗袍,携墨宝,展茶艺,把中国式的静雅生活搬上世界舞台。
中国式的静雅生活
走进南六公路上这座名为“大夫第”的徽派古宅,一位佳人正在讲台上讲习茶道,台下七八个学员身着汉服听得入神。鲍丽丽说,这是他们开设的茶艺培训班,名曰“静雅之行”。“每个月两次,每次五天,你今天是赶巧了。”为了更全面地展示中国茶文化,鲍丽丽请来海峡两岸的名师,除了茶道,还有花道、香道、传统服饰一类的讲授。“‘静雅之行’的‘行’正好是多音字,既表达行当,又表示身体力行。”鲍丽丽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而与茶匹配的,都是静的和雅的。
门外的牌子上写着“上海茗约茶文化艺术中心”。茗自几时醒六界,约从今后悟三生,这是鲍丽丽自创的品牌。
在茗约,大家都称呼鲍丽丽为“仙子”,“仙子”之名可不是张狂自居,而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收获的殊荣。那一年,鲍丽丽凭借其对茶的痴痴情愫以及习茶多年的沉淀历练,从众多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世博茶仙子”殊荣,在历时半年的举世盛事中向全球游客和贵宾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世博会结束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授其“茶仙子”称号,“仙子”之名就这样传开了。2010年的金秋十月,在上海的一角,便有了茗约。1986年出生的鲍丽丽带着一批年轻的茶学士、茶硕士化身为茗约佳人,传播中国茶的美好。
建古树茶基因库
这些年,从西南的云南、四川,到东南的福建、广东甚至台湾,鲍丽丽一直在追寻茶诞生的源头,访问非遗技艺传承人,总结中国茶的制作技艺演变,行程超过两万公里,耗时达数年。
在这间茶仓外就能看到一面“中国云南古树名山茶叶基因库”的背景墙。再往前走,一盒盒茶叶静静地躺在格子间内,包装上书写的名字,不少都是生僻字。
“这里陈列的是整整100座茶山的样品茶。”据不完全统计,在已被证实是茶树发源地的云南,有300多座山头产茶,其中100多座产的是古树茶。近年来,茗约约请不少专业人士前往当地采集,再经茶业专家选评后,打出了每种茶的图谱。鲍丽丽表示,“基因库”是她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总结和梳理的一部分。
以美丽之名做茶
鲍丽丽喜欢这么介绍自己:“本人白牡丹,生于黄山毛峰;求学普洱,师从九华佛茶;金骏眉、龙井眼,指如白奇兰,口如含苏红;虽貌若水仙,但个性乌龙,江湖人称铁观音;会坦洋功夫,喝竹叶青,但并非庐山云雾;茶艺大赛我曾身披大红袍,折桂太平猴魁!”半句不离茶。但其实她最早接触茶只是机缘巧合。
出生在安徽九华山的她,15岁时被选拔上山学10个月的佛学院,用她自己的话说“受到一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一下便爱上了世间最美妙的艺术——茶艺”,从此一发不可收。作为“后世博茶仙子”文化使者,鲍丽丽走进高校乃至海外巡回演讲。
鲍丽丽说,她心目中的茶道,就是当你端起茶杯时,世界便安静下来了。这时的茶,没了产地、牌子、包装和等级。这时的人,忘了位子、票子、车子和房子。
(摘自《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