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基础研究、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大学和研究所。”在刘兴胜看来,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想要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自主创新”。
王警卫,西安光机所博士毕业后进入“炬光科技”,他从普通员工干起,几年成长为公司自主创新的标杆式人物。每年王警卫都能拿到公司的“专利奖”,他一人申请的专利就有近70项。2012年,为奖励王警卫在“传导冷却G-Stack叠阵产品”研发中的突出贡献,公司授予他“董事长创新奖”,又推荐他入选“第四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研发部经理,如今王警卫已是“炬光科技”事业部总监。
在“炬光科技”,像王警卫这样的员工不在少数。鼓励“自主创新”已成为一种文化,还写进了公司的章程。按照条例,公司的研发投入不能低于8%。而事实上,“炬光科技”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都占到企业总销售收入的20%以上。
公司还成立了奖励委员会,构建起完整的奖励体系,其中最高奖项——董事长创新奖可获奖金5万元。每年,都有超过50名员工,获得公司设立的各级、各类创新奖励。公司公开承诺: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凭借自主成果拿到邀请函,都可以赴国外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公司负担全部费用。
在很多企业急功近利的今天,“炬光科技”仍然坚守基础性研究。担任“炬光科技”董事长、总经理的刘兴胜,在管理企业的同时,还担任着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人才是企业创新主体。”同于国内半导体激光器产业刚刚起步,相关人才十分缺乏。“炬光科技”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合作,成立了产学研基地和科研研究室,共同培养出大批学生,优秀的留在公司继续工作。
2013年,“炬光科技”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我国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第一个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目前,这里已有3位在站博士后。而公司的300名员工中,超过45%从事研发,9人拥有海外留学背景,一半以上拥有国际500强知名企业核心技术岗位任职经历。专业技术覆盖了千瓦级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和生产所必需的封装、测试、光学、失效分析和生产质量体系管理等各个领域。
强大的团队,为“炬光科技”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几年时间,“炬光科技”迅速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攻克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九大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刘兴胜创新团队因此获得“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诸多荣誉。
2015年,由“炬光科技”主导起草的《半导体激光器总规范》、《半导体激光器测试方法》两项国家标准颁布并出版,这是国内首次对半导体激光器进行系统的国家标准制定。刘兴胜也成为中国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的领军人物,先后入选国家首批“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技术创新,赢得国际市场认可
成立伊始,“炬光科技”就定位于参与国际竞争。正式运营7年来,公司保持了年收入近50%的稳定增长,海外市场增长尤为迅速。2013年,海外销售收入占比30%,2014年达到51%。预计未来几年,以色列、意大利、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需求量仍将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
刘兴胜对企业的定位异常清醒:坚持做好自己的特长。只做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这个核心技术,其余产业链上的发展,交给上、下游企业去做。他说,中国的激光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往往被贴上“价格低、质量差”的标签。“炬光科技”就是要树立起品牌,让国外客户摘掉“有色眼镜”。如今,已成为国内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第一品牌的“炬光科技”,已完成股改,准备上市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在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上多下功夫。我们的规划,是3年进入世界前5强,5年进入世界前3强。”刘兴胜表示,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带动下,将国内民用激光器产业的规模越做越大,使“炬光科技”成为一个能够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国际知名企业。(孙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