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革新安全管理模式,完善QHSE管理体系,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
“挑毛病”变成“治毛病”
夏季时节雨水多了,静电接地报警仪的巡检更勤了。
收油工张海庆出车前每天检查一下报警仪,电工李彦庆每天查看一次报警仪。
6月8日中午,在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一区,职工张海庆拿着报警仪说:“夏天高温多雨,报警仪的夹子难免生锈,接地点的螺丝也容易松动,不勤点巡检可不行!”
这些收油车必须连接静电接地报警仪。这些报警仪的检修操作规范,在该区《QHSE管理体系文件》看的一清二楚。
该区安全员龚贵庆被大伙誉为“婆婆嘴”。笔者采访他时,他在扒拉着办公桌上的一大堆文件。“全厂各岗位的安全操作规范、隐患分析和排除,以及安全管理的流程、奖罚,都在这里呢!”
昔日的安全检查,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基层班组员工有抵触情绪。
以往,基层班组接到安全检查通知后,该区副经理李来秋心里就直打鼓。“我不知道上级到底来检查啥,急得眉毛胡子一把抓。人家挑完毛病一走了之,我们就等着吃‘苦头’。”
为了应付安全检查,基层班组只好造假台账、编假资料,还尽量藏着掖着,不让上级发现。
该区负责拉送原油的罐车每天在百里油区行驶,如果在安全上有一点马虎,就会发生不安全隐患,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
安全员龚贵庆打了一个比方:“在满眼都是危险化学品的油区里,300多名员工把‘火种’掖在‘被窝’里,简直太可怕了!”
为了确保生产上本质安全,该区决定摈弃了专项安全检查的老路。龚贵庆身为区安全组长,历经三载,数番增删,终于制定了《QHSE管理体系文件》
安全管理人员在执法中只认“文件”,不认“官帽”,他们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QHSE审核。这不在该区收油班,为了早点整改隐患,竟擅自通知职能部门到现场进行确认,发现不合格的及时整改,这事间接涉及该区安全员龚贵庆,被QHSE监督站毫不客气地列为“严重不符合项”!
6月5日,QHSE监督站站长温邵霞说:“参与审核的人员即是‘包公’,又是‘诸葛亮’”。
检查中,职能部门人员不敢走马观花。他们有责任发现隐患,更有义务帮助有关部门排除隐患。
基层班组员工打心眼里服气,他们喜欢这样的安全审核,大伙儿主动暴露安全隐患。因为安全隐患早暴露就能早整改,早整改就会更安全。
该区有一台使用10年的压缩机。这几天却突然“高烧”不退,员工就便用一根塑料管绑在压塑机上,不停地淋水,给设备“退烧”。
维修班郭金明发现这一隐患后,通过研制后他们主动向区里建议,将压缩机由自然降温改为强制降温。这一建议得到了该厂机动科的好评,机动科立即同生产厂家取得联系,征得对方同意后变降温方式。维修人员用一周时间就赶制出一套强制风冷设置,在设备上使用成功。
今年以来,该区没有发生任何大小安全事故。员工也相继拿到了上级奖励的安全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