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9|回复: 3

逃离“朋友圈”

发表于 2015-6-8 22:11: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社交媒体充满魔力,但这种魔力也可能产生反作用力,演变成一种困扰,“逃离”为困在掌上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获得精彩现实生活的机会。


  笔者自北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悄悄“变了味”,曾经熟悉的朋友突然摇身一变,卖起了东西,锲而不舍地推送他们精心制作的代购商品的图文。可以说,如今的朋友圈似乎成了“视觉绑架圈”,广告刷屏派、集赞送礼派、秘方养生派、海外代购派、抒情文艺派等,各种“派系”让朋友圈早已不是昔日纯纯友谊的“净土”。这也让很多人起了“逃离”的想法。


  社交媒体充满魔力,但这种魔力也可能产生反作用力,演变成一种困扰。在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重新掌控生活,如何遁逃出这层层的网络和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22:11:31 | 查看全部
  网上朋友圈“累觉不爱”

  

  微信在方便了生活、学习、工作的同时,却也是全面“入侵”了我们的生活。微信每月活跃人群达4亿,朋友圈更新信息更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不断点击屏幕的手指、紧盯着屏幕的无数双眼睛和随“刷”而逝的时间和精力。

  不久前,国内一项调查采访了2000余人,其中有近54%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作和交流带来了便利,但有47%的人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等于变相增加了工作时间,从而加大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带来了负面的效果。除了繁杂的工作,朋友圈里充斥的各种微商、广告、鸡汤文也让人“累觉不爱”,不少人表示想“静一静”。

  事实上,当一个社交网络开始占用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它就一定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让部分用户产生摆脱它、逃离它的冲动。飞信、QQ空间、微博等都在遵循着社交网络的这种发展规律,曾经热闹、最终平寂。

  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微信成为中国人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媒体。人们发现微信所关联的人已经从比较小的朋友圈扩展到大的宽泛的交际圈,且垃圾和重复信息充斥,有数据显示,这引起只浏览不评论、不互动的人群从39%上升至46%,且社交疏离型人群也较去年增长了2.1个点。对于微信用户而言,他们对微信依然是难以割舍,但是他们更希望的是守住这块“私人会所”,让理想的朋友圈不被打扰。

  或许很多人还没有注意到,不仅在中国,逃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的潮流。2013年5月,美国著名技术类博客网站“TheVerge”的资深编辑保罗·米勒完成了一项实验,过了整整一年没有网络的生活。当他谈起自己一年的“逃离”生活时,他写道:“没有网络的日子解决了我所有的问题,让我更加聪慧,更加真实,更加完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曾发表评论文章称,青少年正在逃离脸书、推特。脸书首席财务官大卫·埃博斯曼就曾承认,2013年初青少年的活跃率为76%,而2013年底则降到56%。他们逃离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社交媒体已经失去了一些“社交”的成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22:11:56 | 查看全部
  社交媒体成瘾的危害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要逃离社交媒体也有科学依据。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盛行,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太多太多的任务,包括即时通讯、社交、美食、打车、理财、看小说、打游戏等等。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临床心理学专家塞西莉·安德烈亚森是全球最早开展社交网络依赖以及成瘾行为的研究者之一,她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独家专访时说,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与人们的休闲娱乐、商业活动、认知技能发展、社会资本和社会交流各个层面交融,非常容易过度使用。

  安德烈亚森称,研究表明,年轻人、女性以及单身人士更容易产生社交媒体依赖或成瘾。外向型、焦虑型、自恋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受社交媒体左右,而自律型、自尊型、温和型性格特征的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较少表现出依赖。

  过多的屏幕时间,直接的后果就是屏幕脸、焦躁心,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安德烈亚森说,尽管社交媒体成瘾还不算是一种心理障碍,但是,如果过度使用,也会表现出与酒精成瘾等传统成瘾类似的表征,随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经常见诸报端。在中国,曾经有一位老父亲甚至因为家庭聚会上儿孙们个个低头看手机、不是抢红包就是发微信,而气得掀翻桌子,离席而去。一位来自洛杉矶的网友杰夫称,自己曾经十分迷恋使用脸书,到了“鞋子可以不穿,脸书不能不刷”的程度,因为花费太多经历,他的婚姻差点因此告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22:12:18 | 查看全部
  

  找回现实世界的精彩

  

  安德烈亚森说,现在的人们将所有的碎片时间交给屏幕,还不如让眼睛和大脑都放松一下,出去散步,做喜欢的事情,与人聊天,或者什么也不做,独处、冥想,这样的生活才有张有弛,有意义。

  在关于逃离微信的讨论中,有些人选择转向更加小众的其他社交网络平台。但是,随着这些平台吸引更多用户,难免又会重复之前的困扰。我们需要认识到,各类信息和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呈爆炸性发展,我们应该学会让信息为我所用,不应该成为信息的奴隶。

  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对付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北京的林小姐发现老公下班回家后还不停盯着手机跟进工作,她决定,每次一有工作信息发来,她会替老公回复:“对不起,用户现在不在线。”或者,干脆不理不睬。

  如果你不想被加班,或者“无意识加班”,你可以跟林小姐一样。”

  如果你想清除朋友圈的“污染”,可以找个时间给朋友圈来一次清扫,屏蔽垃圾制造者,退出不需要的微信群,或者继续潜水;也可以拉黑你不喜欢的账号;取消关注或者无视公众号的推送。

  也许完全关闭朋友圈,你可能会因为错过亲友在重要时刻的分享而感到遗憾,但可以将时间花在别处,比如拓展现实社会的朋友圈。一名为斯塔夫的美国人如此告别脸书,“我决定不使用脸书、推特,也不在Instagram上发照片了,开始家人和朋友以为这是自我隔绝。而我现在已经完全脱离了社交媒体,用更多时间去干别的事情。要知道,掌上世界很有趣,但现实世界可以同样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