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8 22:11:31
|
查看全部
  网上朋友圈“累觉不爱”
  
  微信在方便了生活、学习、工作的同时,却也是全面“入侵”了我们的生活。微信每月活跃人群达4亿,朋友圈更新信息更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不断点击屏幕的手指、紧盯着屏幕的无数双眼睛和随“刷”而逝的时间和精力。
  不久前,国内一项调查采访了2000余人,其中有近54%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作和交流带来了便利,但有47%的人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等于变相增加了工作时间,从而加大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带来了负面的效果。除了繁杂的工作,朋友圈里充斥的各种微商、广告、鸡汤文也让人“累觉不爱”,不少人表示想“静一静”。
  事实上,当一个社交网络开始占用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它就一定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让部分用户产生摆脱它、逃离它的冲动。飞信、QQ空间、微博等都在遵循着社交网络的这种发展规律,曾经热闹、最终平寂。
  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微信成为中国人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媒体。人们发现微信所关联的人已经从比较小的朋友圈扩展到大的宽泛的交际圈,且垃圾和重复信息充斥,有数据显示,这引起只浏览不评论、不互动的人群从39%上升至46%,且社交疏离型人群也较去年增长了2.1个点。对于微信用户而言,他们对微信依然是难以割舍,但是他们更希望的是守住这块“私人会所”,让理想的朋友圈不被打扰。
  或许很多人还没有注意到,不仅在中国,逃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的潮流。2013年5月,美国著名技术类博客网站“TheVerge”的资深编辑保罗·米勒完成了一项实验,过了整整一年没有网络的生活。当他谈起自己一年的“逃离”生活时,他写道:“没有网络的日子解决了我所有的问题,让我更加聪慧,更加真实,更加完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曾发表评论文章称,青少年正在逃离脸书、推特。脸书首席财务官大卫·埃博斯曼就曾承认,2013年初青少年的活跃率为76%,而2013年底则降到56%。他们逃离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社交媒体已经失去了一些“社交”的成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