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8|回复: 0

鲍店矿安全事故案例讲评会解读

发表于 2015-6-13 16:57: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鲍店矿安全事故案例讲评会解读  
互联网 2015-06-08
--------------------------------------------------------------------------------
  
安全管理偏差成因及矫正方法

鲍店矿安全事故案例讲评会解读

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天字号”大事,是确保矿井稳定、发展和效益的先决条件。随着煤炭企业的发展,要安全、保安全、抓安全早已在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形成共识。但是,安全事故却并没有完全杜绝,违章蛮干等“三违”现象屡禁不止,侥幸心理、短浅认识、急功近利思想屡占上风,一度造成被动局面。这种安全上的被动实则是安全管理上的偏差所导致,是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失误、失真、失败。5月13日,鲍店矿从近几年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再次剖析,重新认识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给予启迪和警醒,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抓在本质上,实现矿井长治久安。

案例一:

工作不在状态鬼使神差找事故

——张**的挤手事故反思

机修厂铆焊车间班长 贾林

去年7月1日,机修厂铆焊车间发生一起责任事故,我的工友张**在操作锻钎机加工水管卡兰时,将手错误的放到了模具上,发生手指被锻钎机挤伤事故,造成一名职工左手手指两节被截断。给伤者本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痛,我作为车间负责人也十分内疚。

回顾这起事故,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同事,都有太多的抱怨,都认为不应该,错误发生的很低级。小孩子都知道模具挤压时不可以放手,却把手放了进去。常言说:人一天都有三晕,这一次被他撞上了,他本人也只好以“认倒霉”来解释。

但是,细分析,“精力不集中”、“认倒霉”这只是敷衍、推卸责任的理由。现在回想起来,他在医院陪护同事一个月后上的第一个班,这也表明他本人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作状态。

张**陪护了一个月,陪护的节奏是非常舒缓的,与紧张有序的工作节奏是无法对比的。然后一旦进入工作环境,状态又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不在状态,精力不集中,迷迷瞪瞪、盲盲目目地干出了事,导致了低级错误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

在地面发生事故,都比井下出同样的事故增加一个等级。因为任何一起事故,千不该万不该,在安全环境宽松的地面发生更是不应该。

我作为车间负责人,带班班长,对这起事故也一直自责着。他本人没有进入工作状态,就是他一个人的错误吗?

这起低级错误的产生,是他本人造成的,但是如果班组超前考虑,或者对如何让人尽快工作状态,这样的低级错误就会避免。说白了,根源还是在班组没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千理由,万理由,个人心不在焉,班组管理没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根源。

上班工作与下班生活没有太大的反差,人的神经必然会放松,精神的松垮,必然带来松散缓慢的状态。这是我对这起事故的第一个认识。

现在地面的职工上班,有些还很多时候忙着工作,想着家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还想着抽空瞄两眼手机,一心多用,其实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

这两点认识,也让我深深感到安全管理不是一时,是长期,不是重大问题的严格,是小细节的积累,也就是班组工作氛围和安全氛围的营造上。

通过这起事故,我们铆焊班严要严在工作上,严在管理上。我们要从上岗1分钟遵章60秒开始,工作时间就是干工作,就要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任务完成上,保证人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一心一意干工作的作风,消除干扰因素,确保精力充沛地工作。这就是这起事故给我在班组管理上带来的启发和启示。

点评:如何让人尽快由一种状态迅速进入到另一种状态是一门管理艺术。其实,从小学生就已经开始了。课间,嬉闹的同学听到上课铃后立刻跑进教师,老师走到教室门口后,班长立即喊“起立”待老师环顾四周批准后,再坐下,一堂课开始了。这个简单的环节,表达的并不仅仅是对老师的尊重,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从课间的嬉闹状态立即恢复到课堂的听讲状态。作为班组,如何保证成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是班组长认真思考的课题。要明确工作任务,人人肩上有压力有担子,让他们把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让压力带着他们进入工作状态,让工作从节奏上忙起来,从而快速恢复以往的工作状态。

案例二:

坏习惯是潜伏的隐患

——我对同事于**发生工伤事故的认识

掘进一区工长 张大国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句话用在煤矿工作中也挺对,那是因为危险的环境促使个人安全意识到位;倒过来讲也很有道理,越是安全的地方越危险,为什么?就是自己感觉挺安全,就把习惯了、干惯了的坏毛病和侥幸心理带到工作中去了。

我和工友于**是同一年参加的工作,一年干的掘进,可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再也没有在工作面上见过他了。唯一一次见到他还是矿安排劳动鉴定的时候,一脸的愁容,单薄的身子,哪还有一点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

这一切还得归结于三年前的那个晚班,他们班组在下组煤行人暗斜井掘进,就当他在迎头右帮放炮连线时,顶部一块矸石片落,他在躲避时摔倒受伤……

我作为当事人,也非常明白,这样的事故,只是要认真地执行一次敲帮问顶,找净活矸危岩,那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是他身为一名工长,却带头犯了如此低级的安全错误,这不是不知道,也不是做不到,而是工作粗放、意识不到位已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习惯。这样的坏习惯带来的却是一辈子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过的工作岗位,本是家中顶梁柱的自己却要老婆孩子去照顾。

好习惯是福,坏习惯就是祸。井下工作中的习惯性违章就是沿袭了不良的工作习惯,使错误做法在现场作业或施工过程中长期反复发生,并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有章不循。

现在我也是一名工长,反思这起事故,我认为在习惯的取向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自己个人的毛病自己看不见,一起知根知底的同事再不帮着指出来,他是永远不知道的。回想起来,我也是内疚万分。在此,我想说的是,对于同事的不良行为,指出来就是爱,避而不见或者一味地应声随和,不想说、不敢说、怕得罪人当“老好人”,才是最大的害。

再者,还要理清楚,就是要在安全生产上摒弃给领导看、摆花架子、应付检查的浮飘工作作风,养成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良好习惯。有的职工在执行安全制度上,当领导在现场时,极为认真,生怕工作上出现纰漏被领导当场发现。而当领导不在场时,表现另外一番情形:工作时随意而为,习惯性违章行为不断出现。那么作为一名工长,我认为工班长的示范带动也是变习惯性违章为习惯性遵章的“发动机”。如果工长执行规章表里不一、言而无信、左右摇摆,势必影响整个班组安全管理体系的紊乱。所以,工班长要从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上带起,自己首先要带头做出好样子。如果不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而要求下面严格执行规定,不执行就骂,职工口服心不服,当面不说背后骂人,就不可能自觉地按规章制度来干,长此以往,坏毛病必然会导致事故发生。

各位工友,为了个人的健康,也为了家庭的幸福,让我们共同抛弃那些“三违”坏习惯、坏毛病吧!

点评:据统计,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事故有85%以上都是由于“三违”造成的,其中有30%的习惯性违章(也就是工作中反复出现的坏习惯)造成了70%的事故。当前井下科技力量雄厚,条件相比过去不知要高了几个档次,安全系数也是大大提高,可是如果你自身在工作中有隐患不排查、有制度不执行、有责任不落实,重生产、轻安全,各种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违章冒险蛮干,那么再好的外部环境又有什么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出家后,开始学剃头,老和尚先让他在冬瓜上练习。小和尚每次练习完剃头后,便将剃刀随手插在冬瓜上。到后来进行出师考试,在给老和尚剃完头后,随手就将剃刀插在了老和尚的头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坏习惯危害甚大。小和尚从开始学剃头时就有不良的行为,时间长了自然成了坏习惯。

案例三:

知道更要做到

——刘**轻伤事故带来技术措施落实的警示

综采一区主管技术员 马建

我是综采一区主管技术员。我单位在103下05工作面发生一起由于安全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大块煤滑落伤人导致职工刘**小腿骨折事故。

事故的经过非常简单,如果按照技术措施要求,将支架护帮板打到煤壁上,就完全能够避免,却单单出现了安全问题。坦诚地讲,这起事故属于违章作业造成,但是根本原因就是技术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作为技术主管,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安全技术措施制定了,也组织职工学习了,却在落实上出了偏差,导致了事故发生,细想起来,还是在知道与做到上脱了节。

职工师傅在现场多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劳动,对每一个环节早已熟记于心,所以,我们组织他们学技术措施,到了他们耳朵里就成为了老生常谈,完全没有了“温故而知新”的新鲜感,更没有理论与实际的衔接。这个时候,再学习,再培训都成为了虚设的形式。

通过这次事故,作为技术人员,我多次扪心自问:我们对安全技术措施贯彻落实上开始用心了吗?职工师傅不懂得用心,什么事情都是不耐烦,每天都说无聊,到底是他们无聊还是自己不够用心呢?职工师傅在现场多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劳动,看似都很明白,其实,越简单的事越难做,扫地、挑水、都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扫三年五年、挑三年五年,还要扫得很好、挑得很好就很难了。想让他们做到越扫工夫越深厚,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就必须用心、并且得去坚持做好他们的贯彻落实工作。

同时,我也存在着管理上的不足,特别是运用经济杠杆强化措施落实时,“老好人”思想占上风。这些都是我今后必须克服的,真正树立起“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管理决心和毅力。

安全技术措施贯彻落实效果是成就安全的关键。今后,我要引以为戒,用严格的制度与措施,灵活的方式方法,带领职工师傅从经历中学习,在过程中懂得做到。

点评:对于常年重复的劳动,不仅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就连孩子也是。当我们告诉孩子不要看电视、快去做功课时,他会回答说“知道了”。不只是这些事情,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现在的孩子不管父母跟他们讲些什么,他们都会回答说“知道了”。但是效果却是我行我素,不能实现知道与做到的闭合,这样的现象一旦蔓延,就是事故多发的必然结果。

案例四:

“老工伤”的根源在管理

——对于司**工伤事故的追溯

掘进准备工区党支部书记 张华

我们掘进准备工区职工司某,现年51岁,参加工作33年来,虽然工作单位频繁更换,但工伤一直跟在他身边,尤其是最近10几年来,他的手、腿、胯都不程度的受到了伤害。有人说是他倒霉,运气不好,也有人说,那都是碰巧了,但要我说,一次事故可能是偶然,是碰巧,但多次发生事故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决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下面,我把发生在他身上的三起事故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就能知道为什么我说是必然了。

第一次:

是在1997年6月,当时他去在洗煤厂工作,在维修设备的时候,物料架上方的钢管滑落,由于他正好站在物料架底面,被钢管砸在右手上,造成右手中指骨折。

第二次:

是在2006年12月28日,他们班在4303轨顺处理掉道车辆,由于当时的处理方法不对,加上他个人站位不当,左腿挤在了车皮与皮带架子之间,造成左腿半月板受伤并最终切除。

第三次:

是在2014年7月8日,当时他们班在五采三轨中部绕道回收皮带,当时装皮带用的是四米长的平板车,车辆推到向右弯道弯道时,轨道右侧空间狭小,将正在车辆右侧推车的司某挤住,造成胯部髋骨受伤。

就是这三起看起来过程很简单而且不应该发生的事故,都真实的发生了,而且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从这三起事故不难发现,虽然司某受伤的时间、地点、部位不一样,但三起事故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导致他受伤的原因,都是由于站位不当。换句话说,这些事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都是可以避免的。

仔细分析这些事故,我感觉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不知道怎么干能安全;二是不知道在哪里才安全;三是有侥幸心理,懒惰心理,惯性心理,认为站在这里没事,这样干没事,四是干工作没有预见性,对工作现场危险因素分析不足,没有提前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危险;五是这个队伍不够团结,集体安全意识淡薄,在现场工作的其他人员,没有给予及时的提醒。像这样的“老工伤”,撒手不管,问题会更严重,事故会再一次找到他,我们的工友也会再一次受到伤害。针对这个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人要管人。这里讲的人要管人,主要是做好互保和联保。工区指派安全意识强,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与“老工伤人员”及安全不放心人结成工作对子,每班都排查一次不放心人,每班都落实包保措施,明确包保人,工班长签字确认,及时提醒,不嫌麻烦,避免他们单人独立作业,杜绝违章现象,使他们在工作当中时时受到监督,处处能够按章作业。同时规定所在班组的班组长定期向工区汇报他们的工作情况,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自己管自己。这个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必知必会、应知应会的安全知识。“老工伤”人员的习惯性违章,反映出他们对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一知半解,因此要加强对职工操作规程的培训,让员工懂规章、会操作,让操作规程熟记于心,熟练掌握生产工具的操作,发挥设备效能,达到熟能生巧,提高操作能力,从而避免因不会干、不会使用设备、工具而发生的事故,通过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违章,违章有什么后果,从而提高自主保安能力。第二个是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对他们的关心关注延展到8小时之外,班前会前叫到办公室和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采取一看二听三问四访的方式,一看精神状态,二听讲话语气,三问工作生活情况,四访到职工家中,确保始终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在安全上,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警醒自己,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三是制度管人。工区健全对“老工伤人员”及安全不放心人档案管理,对日常学习考试情况进行月度考核,凡考核不过关,第二次仍被列为安全不放心人的职工,工区将给予经济处罚或停班学习。多措并举让“老工伤”告别频发期,不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抓安全,既是工区管理人员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抓好安全,首先就是要抓住关键,老工伤户,就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哪怕是每天多说一点,多问一点,多做一点,只要工友们都安全了,就是区队管理最大的成功,就能成就职工最大的幸福。

点评:一、做与不做不一样。“老工伤”等后进职工帮教或安全不放心人排查工作,做了,就帮了一名兄弟,甚至是挽救一个家庭。不做,就是对职责的亵渎、就是辜负组织的信任,就是对工友生命安全的漠视。

二、粗做与细做不一样。“老工伤”等后进职工帮教或安全不放心人排查工作,认真做,就会发挥作用、起到效果。不认真做,只能让工友增加对组织不信任、不满意和厌倦厌烦,不如不做。

三、主动做与被动做不一样。“老工伤”等后进职工帮教或安全不放心人排查工作,主动靠上去做,就会避免事故或悲剧的发生,等出现事故再去做,就会多让一个兄弟付出本该避免的代价。

四、一个人做和一个团体做不一样。“老工伤”等后进职工帮教或安全不放心人排查工作,一个人做,只是一份微薄的力量,即使再努力,也收效甚微,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如果团体内的每个人都用心去做,凝聚百点热,就会耀出千分光,安全生产、生活幸福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案例五:

安全不确认事故找上门

——工友张**带给我的班组管理警示

综掘一区工长 司建名

我是综掘一区551队生产二班工长。作为一名“兵头将尾”,我一直认为带领工友们安全高效的完成区队交付的工作任务,一起安安全全升井,是一名工长应尽的职责,但两年前我们班组发生的一起事故,让我心存愧疚,难以忘怀。

那是2013年9月25日的中班,我们在103下04切眼正常掘进。工作中,第二部溜子突然开不动,检查发现溜子二节底封板靠近机尾处开裂,于是,我安排工友开绞车提升平板车以运送溜子二节。当平板车运行约30m时,被靠近轨道的混凝土块(长640mm、宽300mm、厚290mm)阻挡,造成平板车掉道,于此同时,在轨道与风水管之间协助职工徐某拆除二节的职工张某站位不当,擅自进入绞车运行范围,发现平板车掉道后,躲避时滑倒未能逃脱,右脚被掉道的平板车挤住,造成右脚距骨受伤。

事故发生后,听着救护车的鸣叫和朝夕相处的老伙计低沉的呻吟声,说实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老张受伤的右脚靴子都脱不下来,护士只有用剪刀剪开,血流了一靴子,受伤的脚踝处和碗口一样粗,骨头已发生明显的错位,经医生初步检查发现是右脚距骨也就是脚踝处骨折,后经过专家几次手术和康复治疗,老张的右脚终于保住了,但仅有半个月就退休的他却落下了那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事后我们认真的进行了组织分析,主要原因就是靠近轨道的混凝土块未能发现,导致提升的平板车被阻挡掉道伤人。我身为工长,没有履行好环境检测与安全确认,负有主要责任,也暴露出自己平时工作粗心大意,安全意识薄弱的不足。

我今后一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细安全风险评估。严查现场安全隐患评估工作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严格遵循“不安全不生产,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不能图省事怕麻烦、凭侥幸干活。同时进一步提高自保互保的能力,对安全不重视就是对自己不负责。

(二)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发挥班组长现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作用,严格按照“三位一体”危险源辨识程序,施工前超前辨识现场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解除对安全工作的影响。

(三)深化安全警示教育。结合近期矿井严峻的经济和接续形势,再算安全“五笔账”,切实增强职工自保、互保意识增强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细化规程措施落实,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切实做到必知必会。

虽然这起事故过去3年多了,但深刻的教训让我终生难忘。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名井下工长,你在现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为自己负责,而且要为班组的十几名伙计负责,他们都是家庭的主心骨顶梁柱,“一人幸福全家幸福”。

点评:安全不确认,事故找上门。咱们过马路,还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在“四块石头夹块肉”的狭小井下空间作业,更要谨慎对待。作为工长,安全管理上必须多一个心眼,细心细致才是保证安全的前提。

纵观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究其共性而言,安全基础不牢、意识不强、认识不高、责任心差以及“干惯了,习惯了,看惯了”、“马虎、凑乎,不在乎”思想致使人的工作动机失常,动力反向,行为扭曲,是最严重的内在根源。消除这些根源和症结,最根本的是要靠严格、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多管齐下的思想教育,切实使干部职工树牢“安全为天”思想,才能够自觉的抓好安全、保证安全,更好地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益。

要绕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不走调,切实增强工作创新意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的实质,就是确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防患于未然。我们也再讲,“安全是煤矿的‘天字号’大事”,但也不可否认部分干部职工思想深处,并没有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天字号”的位置;有的仅仅把安全工作作为保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并没有意识到保证安全是对人的生命的关爱,是对人的生命尊严的一种维护;有的认为作业规程是对人的作业行为的一种约束,而没有认识到这些作业规程都是用职工的鲜血、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是对自身安全的一种保护。特别是当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头疼治头,脚疼医脚”的治表现象以及意识形态呈现的侥幸、大意,甚至得过且过现象和无的放矢的做法,势必矮化安全管理意义,形成工作偏差,埋下隐患的种子导致事故发生。这里面既有想成事却又成不了事的因素,也有图省事、怕麻烦,淡化教育意义,简化教育内容,分化教育程序等原由。例如,认为设备好、条件好或者职工工作经验丰富,技术好,安全就有保障了,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产量和效益的放纵心理和盲目心理;要么老生常谈,罗罗嗦嗦切不准要害,造成职工厌烦情绪。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教育内容过宽过泛,讲速度、讲数量,但不讲消化力,给人一种吃“夹生饭”的感觉。要么应知与应会脱节,各自为战,使安全教育形式化、虚无化,严重滞后于职工对安全认识提升的需求,滞后于矿井对职工安全意识的需求。

因此,必须大胆创新安全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强化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就人的普遍性而言,表扬的话听多了,容易出错,因为骄傲;下班的时候容易出错,因为匆忙;工作顺利的时候容易出错,因为大意;情绪不佳的时候容易出错,因为心不在焉;面对新环境、新任务的时候容易出错,因为安全认识较差。对此,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素质,要改变古板、生硬乃至训斥的简单做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强安全思想教育的亲合力和感染力。当工人违章冒险作业时,背后击一猛掌是必要的,但是要研究如何采取的方式方法,提高其思想觉悟,这才是最重要的。要善打组合拳,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艺宣传、心理调试化、安全活动、“三违”帮教、家属联保、群安活动、典型示范、案例教育、安全宣誓、安全讲评以及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波动期、事故发生后的安全被动期、事故易发期、安全敏感期的宣教等方式方法,与教育、培训、警示一体,与关心、关怀、帮助同步,做到长期抓、反复抓、超前抓,变单一式思想教育为双向互动式、持续发展式安全教育格局,促使干部职工从思想上渴望安全,从行动上保证安全,增强安全工作的针对性、预防性,实现安全工作不能不为,不敢不为,不得不为的管理效应。(房增华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