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是红军长征入川80周年,红军长征在四川,是整个长征史诗中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行程二万五千里,其中一万五千里在四川,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途经近70个县,是经过的14个省中,自然环境最险恶、敌我战斗最惨烈、党内斗争最激烈的省份,留下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越大草地等辉煌诗篇。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从这里翻越雪山,跨越草地,最终“确立北上方针,奔赴抗日前线”。红军长征与四川血肉相连,鱼水难分。
少年离乡,跟着红军去战斗
1935年5月,红军兵分三路抢渡金沙江入川,其中,红军一、三、五军团和中央纵队,由皎平渡过江进入会理县。三军团十三团、九军团约5500人,则分别经洪门渡、树节渡口进入会东县,斩关夺隘,从南至北,走遍了大半个会东县,确保了会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红军主力向西昌开进。
当年红军走过的会东县,如今已成为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县、华山松籽生产第一大县、全国松露产区面积最大县。在这片土地上,当年红军留下的故事仍旧口耳相传,特别是当年会东百姓给红军煮的清热解暑的“红军汤”,已喝了80年。
1935年5月4日,红三军团十三团赶到洪门渡,夺得一只小木船,在船工李明录等人的帮助下,划渡三昼夜进入会东县。5月5日至7日,红九军团也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昼夜抢渡,全部人马渡过金沙江,开始了在会东的战斗。
在会东县马龙乡沟口村,林开文告诉记者,他的大伯林万夫,当年跟着部队参加了红军,成为家乡的骄傲。
林开文说,当时大伯只有17岁,家里很穷,他决定参加红军时,红军已经离开了村子。大伯沿着红军行进的路线去追赶部队,终于在1935年5月12日下午2点过,赶上了红九军团,然后被分配到三排九班当战士。
当时,村子里和林万夫一起参军的,有5个人,两天后部队抵达宁南县披砂镇时,已经有4人牺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万夫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解放后,先后在河北、河南军区工作,于2014年4月去世。
红果村的张兴安老人告诉记者,当年,他的父亲张发亮听说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也参加了红军,但父亲跟着部队走了一段时间后,想到家中还有老人无人照顾,于是返回家中。
回家后,他发现有一名10多岁的小红军拉肚子掉队了,在他家中休养。5天后,小红军身体恢复离开,次日,当地的“保长”就赶来搜查,当时大家都说,小红军运气好,走得及时。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会东有数十名青少年参加了红军。不过,除了林万夫后来回过家乡,其他人杳无音讯,可能已经牺牲在了战场。
一碗“红军汤”,酸甜解暑流传至今
在会东县姜州镇,今年89岁的廖中元老人,回忆起当年红军经过时的情景,仍旧思路清晰,娓娓道来。老人告诉记者,他当年9岁,家中非常穷,平时给地主放牛。听说红军来了,赶紧和兄妹准备上山去躲藏,不料,红军却非常亲切,老远看到他就喊,你这个小娃,在这里干什么?还拿出糖果给他。“红军要煮饭,我就从家中抱了一捆柴给他们。”老人说,当时他穿得破破烂烂,红军送给他一套军装,让他改小了穿。
“来尝尝红军喝过的汤。”在姜州镇,当地村民热情地为记者煮了一锅“红军汤”,酸酸甜甜,十分好喝。
据介绍,当年红军经过姜州,由于天气太热,不少战士都中暑了。当地村民想到了办法,用当地特有的一种植物—酸角,加上红糖和水,熬制成了清热解暑的饮料,红军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因此,当地村民就把这种饮料称为“红军汤”。后来,“红军汤”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当地家家户户都喜欢做的解暑饮料。
物产丰富,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国外
80年前,红军经过会东时,这里是著名的“干巴地”,十分贫穷,而如今,这里已被誉为攀西资源“聚宝盆”、天府之南的“金边银角”。
会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伟告诉记者,会东被称为“攀西矿产资源博物馆”,现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铁、铅、锌、铜、磷、硫、石灰石等金属非金属矿50余种,其中金红石钛矿储量2.7亿吨以上、亚洲第一,铅锌矿储量253.8万吨、全国第二。世界第七大水电站—装机1020万千瓦的乌东德电站将在会东境内落户,装机10万千瓦的拉马风电场已投产发电。
目前,会东县正在着力打造全省第一锌业基地、全省第一钛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磷化工和特色金属非金属产业基地。同时,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烟、桑、畜、林四大特色产业,境内有农业部定点的西南最大畜牧交易市场,是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无公害肉羊产地县、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县、华山松籽生产第一大县、全国松露产区面积最大的县、全省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会东松籽、会东块菌、会东黑山羊、“七彩洋芋”等农特产品声名远播,目前已卖到了成都、上海、广州等地,最远的,还卖到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徐湘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