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26|回复: 2

为何一些领导爱"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

发表于 2009-8-2 11:56: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人民时评”发表了刘国昌同志的大作——《领导干部要善于“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 2009年07月31日人民网观点频道)。读罢,深以为然。然而许久以来,为何许多干部都不愿意“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而喜欢“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呢?愚以为个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现实原因。

  我们的老祖宗向来主张“谨言慎行”,诸如“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沉默是金,缄默是银”“难得糊涂”之类的教诲,几乎成了人们步入社会后恪守的“警世恒言”。且不说历朝历代那些在朝廷上因为直谏冒犯龙颜而身陷囹圄的臣子,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反右斗争”,一下子就使多少喜欢“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的英才俊杰以言获罪、蹉跎半生!而“文革”中被戴上高帽、挂上牌子游街的,其中也不乏各单位喜于“早说话”、善于“多说话”、精于“说明白话”的“话”博士。“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则受损;“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则可明哲保身,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

  即使在言论已相当自由的今天,“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也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所恪守的信条。

  在一个新生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在一个新问题刚刚发生的时候,在一个社会现象还难以看清的时候,在上级领导还没有表态的时候,你如果过早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打出了自己的旗帜,就要冒很大的风险。若后来的事物发展趋势和问题的结果,证明你所“言”极是,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若是所“言”被事实证明有误,那就会相当被动,不仅会受到有关方面的批评、问责,甚至还有可能为此付出调离岗位、降级使用等沉重代价。

  而如果“晚说话”,等到事情和问题都明朗起来再说话,等到上级的指示已经非常明确了再说话,就不会有失误及后来的一些麻烦。“晚说话”,进可攻、退可守,实在是一个寒涝保收的好方法。

  “少说话”的好处是,一,因为说的“少”,自然失误就少;二、对一些没有水平的“官混子”来说,“少说”可以掩饰他的无知,“少说”可以显得深沉,“少说”可以透出老练;三、“少说”必然就会少向他人暴露自己的观点,曾国藩的内经观念是:“让别人看透内心就是最大的失败”,所以,“少说”也是在“官场”中的一种自我保护。

  至于“说糊涂话”,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观点,有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左右逢源,如果说得大家都不知其所云,那就更是高手。其与“晚说话”和“少说话”相比,当是一种比较高的说话技巧,如不是混迹于“官场”多年的“老油子”,一般驾驭不了。当年的马寅初尽管已是著名的教授、北大的副校长,但是他就没有掌握“说糊涂话”的技巧,他把“节制人口”的观点说得太明白了,直说得和伟大领袖毛主席“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观点针锋相对,“说明白话”的结果,就是被罢官,多年赋闲。

  现在的一些官员在这方面当然会做的多了,如果在座谈会上发现书记和市长的观点不合,其就会“说糊涂话”以从容对之,保管谁也不得罪,也许有人会责之以糊涂,“糊涂”就“糊涂”吧,难得糊涂嘛!如果所在单位里帮派林立,需要领导出面解决问题、主持公道时,我们的一些领导在会上也会以“说糊涂话”以应之,保险讲了半天你也弄不明白他的真实观点。

  “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从对官员个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全身远害”“明哲保身”的作用,但是,从对事业的得失、利弊来看,它确实贻误了事业的发展的良机和问题解决的时机;从官员的岗位职责来看,它自行减少了宣传群众、发送群众、教育群众的应尽之责;从领导干部的修养上看,它玷污了共产党员坚持真理、正直坦白的形象。

  诚然,“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会有一些风险、会损害一点个人的利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选择“晚说话”“少说话”“说糊涂话”而自保,林则徐有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领导干部如能以此自勉、自砺、自律,怎么“说话”,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 20:00:31 | 查看全部
为什么呢
辛苦你了谢老师,多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1 09:33:50 | 查看全部
您好,我们是东城网警在互联网上的执法账号。我们的任务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互联网虚拟社会“巡逻”,及时制止违法犯罪信息在网上传播,首都网警提示您:谨慎交友!切勿与他人发生金钱关系!在遇到异地求偶,被索要联系方式以及被要求线下减免等情况时,提高警惕,避免各种诈骗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