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28|回复: 14

[网友爆料] 深圳南山藏黑作坊 大汉徒手制咸热干面

发表于 2015-6-17 11:11: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jpg
近日,南都记者经过多个通宵的蹲守取证,一家暗藏在南山区塘朗社区的热干面加工作坊每天要为科技园提供2000多斤不卫生热干面。这家作坊的规模不大,生产环境远远达不到卫生标准装面粉的塑料桶沾满了污渍,晾干成品面时随意把面条丢在塑料薄膜上。由于作坊内并无空调,制面工人大多赤膊上阵,满头大汗,也没有佩戴手套及口罩,汗水滴在面条上是常事。而在生产过程中,有工人甚至用手抠完脚后直接接触面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2:38 | 查看全部
2.jpg
每天6点半前,2000多斤被打包好的热干面会分散投放到科技园每个角落,直到一些小摊贩出工,将这些装在白色塑料袋里的面纳入各自摊位出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4:08 | 查看全部
3.jpg
南山区塘朗社区同富裕工业园的对面是一条商业街,街头除了几家零散的便利店及餐馆外,一家挂着“V C厨事”招牌的小店暗藏其中,十分不起眼。据报料人介绍,这家小店实际上是一家专门加工热干面的小作坊,卫生条件远远达不到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4:37 | 查看全部
4.jpg
5月19日晚上9点,南都记者按照报料人指引的路线进入塘朗社区蹲守暗访。晚上10点,一辆白色的厢式小货车在“V C厨事”的店门口停了下来。4名男子一边拉开卷闸门,一边从货车上搬运器具。几分钟后,屋内的机器便开始运作起来。作坊的作业面积不到30平方米,小屋内亮着一盏白色的日光灯,一台制面机器占据了大半的空间。在机器的旁边还摆放着几袋刚开封的面粉,一名工人正在往机器里面倾倒面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5:23 | 查看全部
5.jpg
在小屋的一角,摆放着两张板桌,上面沾满了黑色的斑点。几个工人正在用抹布擦拭桌子,同时桌边的一台黑色大风扇呼呼地对着桌子吹风。在工人作业的过程中,记者并未看到他们佩戴口罩和手套。而作坊的左边是一个废品收购站,离作坊仅有3米。过了大约1小时,作坊内的几名工人陆续脱去上衣,轮班进行休息。两名工人搬出两张塑料凳,坐在作坊门口开始抽烟闲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5:56 | 查看全部
6.jpg
记者看到,其中一名工人在抽完烟后开始用手抠脚,而另一个则用手帕擦抹额头和背后的汗液。片刻后,两名工人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抠过脚的那名工人直接用手触摸面粉,将面粉倒入机器中。晚上11时许,作坊内的第一批面条已经加工完成,正铺在板桌上晾干,同时一名赤膊工人正用一根筷子慢慢地挑动面条。另一名工人则坐在大门口,准备将成品面条过秤装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6:21 | 查看全部
7.jpg
一名20岁左右的工人正坐在店门口把晾好的面过秤装袋,他抬头看了一眼,一边继续装面一边说:“2块钱一斤,一袋10斤,你要买的话,可以给你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6:46 | 查看全部
8.jpg
攀谈中记者注意到,在装面机器的下方放着一个黑色的小塑料桶,里面装了些乳白色的黏稠物,疑似是发面用的硼砂。而用来称面的小电子秤的托盘上布满了污渍,在称面时,工人直接将面摆在托盘上。余姓工人告诉记者,每天他们的作坊都是晚上10点开门制面,3个多小时就能生产2000多斤面。而至于销路,其称都是送到南山科技园,“我们都是做完了就打包好,每袋10斤,大多是给那边的一些散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7:19 | 查看全部
9.jpg
一名男子自称是这里的老板,做热干面生意有好几年了。“在深圳行情一般,竞争压力太大了。”他一边跟记者抱怨一边向记者介绍运面的过程:“白天的话干不了,我们晚上做完马上就送过去,第二天早上还是很新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1:17:44 | 查看全部
10.jpg
5月20日凌晨3点半,作坊内生产的热干面已经全部过秤装袋。这时,作坊老板骑着一辆电单车将打包好的5袋面放到了小吃街一家武汉小吃店门口。几分钟后,装满货物的小货车出发送面。6月4日凌晨1点,记者再次出动跟踪送面货车。凌晨4点左右,作坊外的小货车同样先是朝东经过丽水路穿过塘朗山隧道上北环,然后通过沙河西路出口转到沙河东路,在白石洲的一处民宅外停了下来。这时车内的人也全都下去,半个小时后与记者交谈过的余姓工人独自上车,沿着深南大道一路开到了科技园南路,在一个汤粉小摊处停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