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683年六月14日,施琅带领大军由福建铜山出发逼近澎湖。攻克澎湖之后,施琅并为继续攻打台湾,而是释放了郑氏军队的被俘士兵让他们安心回台,并正式向台湾岛内部队表示,时局一定,只要归顺朝廷,自己并不会纠葛于过往的恩怨。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
甫一抵台,施琅即前往拜祭郑成功的祠庙,肯定郑氏在台湾的贡献,自称克台是 为国为民尽职,而其与郑成功毫无怨仇。奉上祭文之后 ,施琅淌下热泪。旁人不知,这国家战事之争的背后也纠缠着一段绵延几十年的 个人恩怨。
前半生国家恩仇
施琅生于1621年的泉州,其与国姓爷郑成功的关系在青年时代即以展开。
施琅生于乡下,自有好武厌文,到十七岁也就是崇祯十年(1637年),便加入郑成功之父一代枭雄郑芝龙的麾下任千夫长,后因狙击泉州山贼立功,被朝廷特授游击将军,曾出关抗清。
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已经取得中原统治权,施琅受邀加入郑成功的队伍,受器重任左先锋之职,亦曾亲自率兵抗击南下清剿的清军,成为郑成功手下最重要的干将。
郑芝龙降清时,施琅已经追随郑成功,其日后降清自是另有一番波折。两人均是少年有为的一代将才,且都恃才放旷,日久天长自然引发冲突。据说引发直接冲突的只是施琅的一名亲信,施琅要杀,郑成功不让,闹来闹去成了生死纠葛。
1652年,郑成功将施琅及其父亲兄弟一并抓捕,施琅后来得以逃脱,生父兄第却被杀害。至此,施琅既不能回归郑军,也不能久匿民间,遂被逼投清,至1657年他已经成为同安总兵,主要任务即是剿杀抗清实势力。1661年4月,郑成功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同年,康熙帝登基,施琅被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并被委以清剿明朝残余势力的重任。
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染疾而逝。这两个曾为兄弟又反目成仇的 将军,失去了最后一次面对彼此的机会。个人的 恩怨可以泯灭,历史的大事却不可扭转,施琅必须带领清朝的大军从新面对昔日兄弟的子嗣与军队。
施琅曾经数次出军台湾,均被台风阻回,直到1683年,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挣脱了了北京保守势力的束缚再次出征,终于顺利收复台湾。
后半生毁誉参半
在历史中,施琅是个极富争议的人。两年前,一部关于他的电视剧亦曾引发大规模的讨论。
主要的争论点即在于施琅本来是忠的 ,他也可以一直是忠的,但后来却变成奸的了。施琅原本效力于郑芝龙麾下,受明朝官衔,领明朝俸禄。后来却因为性情与冲突,引得郑成功欲杀之而后快。施琅幸运逃脱才躲过一死,日后终于降清。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一臣不侍二主”的愚忠思想仍然控制着人们的头脑,所以有人认为施琅弃明降清是不忠。但我确认为,施琅所作所为称不上道德楷模但也算尽到本分,其父第皆被明朝国破后最强大的残余力量郑成功所杀害,命也自己捡来的,道是只许皇帝杀人,不许奴才逃命不成?
而且,之后施琅收复台湾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也相当磊落,不仅没有恃强凌弱剿杀郑氏后人 ,而且甫一登陆台岛即参拜郑成功祠庙,其所表现出的宽广胸襟也足以令后人赞叹。
施琅真正引人争议的 是他登陆台岛后的后半生。
在这半辈子中,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留住台湾。限于历史的局促视角,当时的台湾并未引起大陆中央政府的重视。那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海岛,对于一个有个广袤土地的农业国家来说,它看上去是那么的 不起眼儿。正是施琅上陈《上陈台湾弃留利害疏》,才保住台湾正式进入清政府的版图,为中国保住这重要的一岛。
据传,施琅被封为靖国侯后占据了台湾大量的土地,人们开始向他的后人交租,直到日本人到来后才停止。这说明,施琅如许多被我们称作英雄的人一样只是历史中的一个普通人,有显赫的历史功绩,也有无法抹去的历史局限。
2008年9期《中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