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0|回复: 1

麦收

发表于 2015-6-18 20:15: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麦收
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的麦浪此起彼伏。每根麦秆上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乡村四月闲人少”,农民们开始忙碌了。田野里,人群的欢笑声,机器的轰鸣声,汇成了一曲美妙的丰收之歌;金灿灿的麦粒映着古铜色的笑脸,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丰收之图。不消几日,忙碌便销声匿迹。
望着眼前忙碌的身影,聆听着隆隆的机鸣,不禁让我想起刚进行田地入户的麦收场景。
布谷鸟开始啼叫了,日夜不停。“布谷布谷,割麦种谷”,大人们懂得农时,开始打造麦场了。选一块平整的土地,面积大约四五分,小心地捡出大大小小的㙩壃,然后泼上水,待水蒸发得快干皮时,就赶着牲口,拖着石磙,吱吱呀呀地碾将起来,一圈一圈,一遍一遍,直到地面被碾得坚硬平整,才算搞定。接下来磨镰,收拾桑杈、扫帚以及牲口使用的一套设备。一切俱备,麦收大战便开始了。一地金黄,耀得人眼花缭乱。弯腰挥镰,汗滴流淌,但哪里顾得上多擦上一把,心里只盼着赶农时,虎口夺粮,抢收抢种。金黄的麦秆整齐地躺在地上,像婴儿般可爱。各家各户会赶着牲口,套上平车或马车,把整齐的麦铺儿码到车上,吆喝着,吱吱咕咕地运到麦场上。这只是麦收工作的第三步。人们把麦铺儿从车上卸下来,用桑杈挑乱了,散落在麦场上,阳光下只一晃,便会趁着炎热打场。所谓打场,跟碾场差不多,还是让牲口拖着石磙,一圈一圈。边上有人拿着扫帚把散落到周边的麦秆扫到场面里。磙来磙去,大约三遍之后,家长会蹲下身子,拿把麦秆儿搓搓,看看麦粒是否脱干净了。如果可以,便会命令家里的所有劳力起场了。把麦秆儿挑出来,再拿推板把麦粒和麦糠一起推到一堆。这算是头场结束。有风了,不管是黎明,还是傍晚,即或是正午,家里的“扬场把式”顾不上疲惫,欣喜地赶往麦场,拿起木锨,一锨一锨,不厌其烦地,利用自然风把麦粒和麦糠分开。这工作,看似轻巧,实则繁杂。风大了,风小了,该扬多高多低,得把握好分寸,否则,要么会使麦粒混到麦糠里,要么会使麦糠落到麦粒里,事倍功半。麦粒终于堆成金色的小丘了!这是各家各户最幸福的时刻了。家里的“权威人士”会把木锨把儿插进麦堆中间,再拿出来,手掌把一把,就估计出今年的收成了。然后到邻近的几家走走转转,交流着丰收的喜悦,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赞许。
这还不算,要是麦收中间偶遇骤雨,全家齐动员,拢的拢,收的收,盖的盖。即使把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毫无怨言。天晴了,便是趁着墒情播种玉米的好时机。
麦收的扫尾工作是把头场的麦秸重新摊到麦场上,进行第二遍磙碾。这既是为了颗粒归仓,也为了方便把麦秸码成垛。麦秸碾过两三遍之后,又是起场。这时远没有第一次的紧张,大人们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任由小孩儿在麦秸上滚爬打闹。玩够了,家长才嗔怒着吆喝“过去,过去!”,然后把麦秸码成形状不同的垛儿。远远望去,好像一道靓丽的风景图。
一来二去,十天半月过去,麦收工作才算结束。
弹指三十年,麦收两重天,机械的发明进步日新月异,农活不再忙,强度不再大。现在的农民生活已远不同于昔日!
                                                             (牛建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9 23:35:42 | 查看全部
昨日再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