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香巴拉”的格桑花
这里是他们的“家”,交接班往返1400公里的500千伏乡城变电站,员工心目中的“香巴拉”。看起来和其它边远变电站一样普普通通,平平常常,走近它却感到气场很强,魅力十足。
格桑花盛开时节,笔者跟随交接班员工走进了500千伏乡城变电站。与员工们交流时,你会发现,“香巴拉”在这里演绎的故事,不仅像雪坡高原格桑花那样引人注目,更像述说一个大“家”的故事。
“川藏联网”路上的“香巴拉”
“乡城属于高原型季风气候,阳光紫外线异常强烈,运检人员脸部皮肤均有灼伤现象。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加之缺氧,监理人员夜间睡一会儿就醒,睡眠质量很差。工作时,大家普遍感觉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行走速度稍快便会气喘。”乡城站副站长熊雨说,这样的巡视工作,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5天交一次班, 来回1400多公里。
“在川藏联网这条‘电力天路’上,处处都有我们‘香巴拉’。”熊雨说。在高原上,不仅机器设备会降效,就连人的大脑也经常不听使唤。在与人谈话时,“前言不搭后语”成了家常便饭。在这样的环境中,单凭借着一股韧劲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强劲的体魄才能战胜高原恶劣环境。
“只有你走进乡城变电站活动室”,看到满屋的沙袋、哑铃、飞标、健身器,什么苦和累都烟消云散了。正在拳击沙袋的马元元对笔者说, 他一口气打了20分钟。
笔者在现场看到,每天晚上九点,还有家庭“现场直播”。熊雨说,每天和他爱人和女儿通电话,让她们通过视屏感受乡城工作环境和艰苦程度。就是希望家属多一分理解,多一份体谅,与员工共同撑起安全一片天。
“唐卡”上找到的灵感
“变电运行工作枯燥平淡,最为熬人。”熊雨打了个比方:在成都值班像短跑, 练的是爆发力;在乡城值班好比长跑,比的是意志和毅力。
他正为如何让员工坚持“长跑”发愁时,从“唐卡”那里找到灵感。
乡城站有名藏族保安叫洛桑拉瓦, 酷爱唐卡,他为装好自家房子坚持不懈地画了20年,画出了乡城白藏房的“极品”。他当保安,就用这种“信仰”守护乡城站,一丝不苟。他还主动向变电员工学汉浯汉字,嬴得全站人高度称赞。熊雨说,他们从洛桑拉瓦画唐卡身上找到了“执著”这种灵感。
“必须首先造就一批能驾驭新设备、新技术,且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乡城变电站站长扬林山介绍说,他们从筹备工作开始,就从管理入手,通过找问题、分析事故危险点等加以引导,鼓励员工多学,为川藏联网多做贡献。
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变电运行工作枯燥平淡,最为熬人,值班员往往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因为爱变电,我们选择了执著坚守。”杨林山说。
初见杨林山,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遇到问题他总是跑在最前面,总是把自己的休息时间交给工作。大家说他像一颗“钢钉”,放在哪里都放心。
“跑过3座变电站,都不如这里让人感觉温暖。”段汇斌说。在乡城的时间不长,最大的进步是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热心写新闻报道,但写报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写报道,让每个人都来关注企业。支援藏区一年的时间快到了,他真的舍不得离开。
尽管有着学历、年龄、资历的差别,但网站把全站人员连成一片。熊雨说:“把乡城变电站真正打造成一种温馨的环境,让大家从心里认同这个‘家’。”
离开乡城时,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川藏高原,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笔者,这就是格桑花,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黄忠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