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5|回复: 2

老先进 新纪录

发表于 2015-6-20 10:09: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05年以来,几乎年年获评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模范班组”称号;2006年,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2007年,获四川省“工人先锋号”奖牌;2008年,获自贡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014年,获四川省“五化五强班组”称号;2015年,荣膺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百强班组”。
  这就是自硬公司粉末分厂偏钨酸铵班组,一个老牌先进班组,一个常青的优秀团队,组长是共产党员李理。
  产量2080吨:生产挑战新纪录
  这是干燥岗位——
  控温仪表上的数字像深夜的繁星一样不停地闪烁,颜色像玉米粉一样的物料从钢带炉的下料仓里面钻进去,巨大的滚轮拖着光洁的钢带慢慢地旋转,水蒸汽被抽风管道从炉顶抽走,然后轻轻袅袅地消失在偌大的空间中。所有物料就这样在炉子里被慢慢地加热、烘干,然后又冷却下来,不慌不忙地沿着下料板落进钢桶里面……
  在这里,操作人员要用钢锹把湿料从结晶过滤器铲到加料桶里面,然后吊到下料仓上面。其中,每隔几分钟要观察一次炉温变化情况、调整一次钢带的状态、观察一次物料移动情况、进行一次出料和转移。这一切工作,每个班只能靠一个人去完成,他在铲料时要想着炉子的运转情况,在做清扫回收工作时要想着料桶盈亏情况等。
  离开钢带炉的物料,还需要用干燥柜进行干燥。干燥柜周围的温度可以用“热气腾腾”来形容,他们是人工一盘一盘地装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烘干,再一盘一盘地移出来进行过筛,劳动强度较大,但是这里的职工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2014年对于偏钨酸铵班组的32名员工都是难忘的,随着生产线的三次扩能和改造,各岗位上的设备都增加了,人均产量比2008年增加了两倍多。但是全体组员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全年完成偏钨酸铵粉料2080吨,创下了历史新高,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目标要求,在公司和职工面前树立了敢打硬仗的良好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10:10:13 | 查看全部
合格率100%:质量创造新水平
  这是蒸发结晶岗位——
  在楼上,溶液随着搅拌锚的高速转动而不停地旋转和翻腾,在适当的温度,操作人员打开一根极细的软管,慢慢地往里面加入反应介质,用PH试纸反复地测量酸碱度,从试纸的左侧开始,一直往下测量到精确至十分之一的一个数值。因为只有介质加入量做到相当准确时,才能保证最后产品主成分达到外商的要求。PH值精确到十分之一是个什么概念?用试纸测量时,它的色谱变化范围小得常人根本感受不出来。并且在观察PH值时,不一定每次都有较好的光线条件,有时是阴雨天,有时是晚上,只能在一只行灯的光照下测量。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岗位上的每位操作人员有一双怎样的火眼金睛。
  这个工序在过滤偏钨酸铵结晶后,物料上面要盖上一张洁净的斜纹布,操作人员告诉笔者:“这是为了防止空中的灰尘掉入产品里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产品中没有任何不溶的杂质。”
  近几年,偏钨酸铵生产的主要原料变得更加复杂,每一批原料的生产工艺参数都需要随时进行一些调整。同时客户对偏钨酸铵的水不溶物提出了严格要求,既要稳定产品质量,又要提高金属收率,成为了班组的一个难题。为提高主含量指标,班组从原料的筛选、抽查离解料的浸出率、控制溶液的PH值,到调整干燥温度,严格贯彻落实公司精细管理的思想,使影响偏钨酸铵主含量的各个因素都能得到严格的控制。在三班倒人员安排上,班组坚持做到老中青搭配、技术优劣相结合,使每班的工艺控制能力达到了较为稳定的水平。去年班组产品继续保持了100%的合格率,质量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出口量位居国内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10:10:34 | 查看全部
 精确到1%:班长作用最关键
  这是热离解岗位——
  进去的是比雪花还白的仲钨酸铵粉末,出来的是像谷子一样有点淡黄色的离解料。该工序的离解率要求很高,如果不及时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好工艺参数,那么离解率很容易降低到目标值以下,造成金属一次回收率下降,增大成本与消耗。而每一批产品如果要等化验室的分析结果出来后进行判断与调整,则至少需要等待24小时的时间,影响工艺与系统的及时匹配。但是,只要班长、中共党员李理在,大家就不必为此担心。只需把离解粉末放在手上捻一下,他就能够准确地知道这批料的离解率是多少并精确到1%,迅速地判断偏高或偏低的原因,进而使该工序处于最佳受控状态。
  李理认为:“一个班组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和绩效,班组长是关键。在一个班组里面,班组长既是工作的领头人,更应该是素质和能力的带头人,要求组员做到的首先班组长自己必须做好。”
  去年,偏钨酸铵班组引进全新的工艺,新建了一条喷雾干燥生产线。为此,李理不分上班与休息,不论白天与黑夜,坚持扑在岗位上,泡在工地上,与技术人员一道努力奋战,解决疑难。特别是喷雾塔投入运行后,李理连续跟班,认真思考前后工序的反应条件,仔细琢磨温度、流速等参数,反复试验,最终打通了偏钨酸铵生产全流程。
  为了让同事尽快掌握新工艺,李理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体会传递给大家分享。组员刘勇说:“我们班组人员较少,部分岗位人手紧张,但李理很肯干,哪里需要他就会到哪里去帮忙。”正是由于李理和同事的竭心尽智,使班组产量、质量、安全、设备、环境等实现了历史最好成绩和状态。
  (何玉超  杨荣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