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78|回复: 6

951期摄影稿主题及950期稿件注意事项

发表于 2009-8-3 22:37: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摄影主题:走进班组看文化

老哥温馨提示:这期主题是动词,是让大家都动起来!



夏老师对450期摄影稿件综述点评:

从整体看,450期摄影稿几乎所有的图片稿件的文字说明都缺少现场感,作者闭门造车的倾向太明显:不是活动综述,就是事迹介绍,还有一些是对企业、班组、岗位的概括说明、工作简介等,就是没有现场感。显然,许多人只拍图片不采访,回来后根据图片画面和自己的想当然来炮制说明。我们上次反复做的功课、反复提醒大家班组摄影是什么体裁、什么特点的新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要素等全被抛之脑后了!如若不信,我就给大家举例说!!!

【例】劳务工的梦想舞台

7月29日对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城郊煤矿安装一队劳务工李宗山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经过区队、矿井、公司的一路过关斩将,他终于以小组第一名的身份进入了总决赛,站在了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上,鲜花和掌声仿佛已经近在咫尺,他却只是轻轻挥舞着手中的工具,把多年的努力化作汗水在技术比武的现场尽情挥洒。

【问题分析】应该说,此稿图片质量不错,够选用标准!却因文字差而被淘汰。而上期大多数摄影稿件都跟此稿犯同一个毛病:图片不错却文字不成!!现在,就请在场的朋友分析,这个稿件文字上的问题出在何处?



会员互动:

现实一种老师认为:像是个人事迹简介,细细读读,更像是一篇散文诗。

阿哲老师认为:有些流水账,有些像解说词。

汪东亚老师认为:谈不上现场感,没有实质内容。

中铝山东葛军老师认为:评论性语言贯穿始终,这是大忌。

笑看今朝老师认为:虚化太多。

王小天老师提出:为啥第一名?

牛八朱老师认为:过于散文诗意化了。

老哥老师讲:开头看来是丈二的和尚,后面衔接不上。

晓晨老师认为:没有现场感。

bdzhc老师认为:有点散文的味道。



综合会员朋友们的分析夏老师对此篇稿子进一步地剖析:第一眼看上去,此篇文字段落结构、语句衔接颇为娴熟,看得出,作者是有一定文字功底和新闻写作技巧的人。可新闻性有时候是和写作技巧、文字功底是两码事。不认真采访、不描写现场、不做“意在笔先”的有用功、不下反复推敲的硬功、不想想文载何道的目的,想写好一篇文字便犹如登天,即便是百十多字的篇幅。

【败笔、劣痕】这里,我将帮大家一句句地做个分析,借此让大家对号入座地看看,想当然的新闻写作是个什么样!1.他终于以小组第一名的身份进入了总决赛——什么“总决赛”?又是做什么的什么小组?新闻要素不交代。好像作者觉得他自己明白就得了,读者无须明白!让读者坐直升飞机直入云端了。2.站在了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上——自己的这个梦想是什么?如何形成的?不仅新闻要素严重缺失,而且还缺现场描述、缺背景交代,因为前面诸多新闻要素和新闻背景的严重缺失,后面主角所站的“舞台”自然就更不知道作者用来比喻什么了?3.鲜花和掌声仿佛已经近在咫尺——看到这里我也不明白了:在突出现场感的新闻特写中,作者用这样的渲染和虚化想表达什么、想起到什么作用呢?先看这句话明显的语病:“仿佛已经近在咫尺”——不知道上学时语文课老师是否教过,“仿佛”、“已经”这两个形容词能同时用吗???听老师话的同学肯定说:显然,不能同时用!!!仿佛:想像世界中的假如式,已经:现实中的发生式——要么是“仿佛近在咫尺”:这里多用于形容中的描写(比喻);要么是“已近在咫尺”:这里一般是描写(比喻)中的形容。4.他却只是轻轻挥舞着手中的工具——手中的工具是什么工具??还能“轻轻挥舞着”??难道此人以跳舞为主、手工工具是道具?到现在,惟一能够说清楚这个劳务工是做什么工作的、掌握的是什么技术、参加的是谁组织的、什么工种的大赛等要素的关键处,就这么被作者含糊过去了。可是读者能被含糊吗??到此为止,文中主角具体是做什么的、参加的是什么比赛、比赛是谁组织的、达到了什么水平、得到的是什么情况下的名次、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等,统统都在雾里看花!!5.把多年的努力化作汗水在技术比武的现场尽情挥洒——多年的努力化作汗水???难道汗水是有价值的成果吗?“努力”是一种状态,“汗水”是可能伴随努力的一种物质,流汗也是一种状态。固然,努力有可能流汗,但是流汗却不等于成功,也不等于成就,大街上拉车的、农村田里种地的,都在流汗,甚至大汗淋漓,可他们那是成功吗?是成就吗?显然,这里把“汗水”当成成功或者成就的标志是没有道理的,这样的推理距新闻事实已经十万八千里了。可作者似乎在这条路上已经被上足了发条,急速滑翔不能止步了,只顾让自己的文字在想当然的王国里自由驰骋而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在写新闻了!!先是让主人翁“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文字为证:“化作汗水……尽情挥洒”,挥洒了还有吗??更何况,现实中的确是没有谁能把汗水留存!汗水只有附着在成功、成就上才能有价值啊!!作者这里让努力化作汗水尽情挥洒,是何意???看到这里,恐怕大家都跟作者一样,即便打的也找不回新闻的感觉了!!看到这里,我敢说,所有读者依然和我一样,不知道实现了梦想的主人公到底参加的是谁组织的、什么工种的技术比武。此文虽然很短,却是句句含糊、句句有疵,可见这些文字一不是采访的结果,二不是思考的结果,三不是推敲的结果。而是作者闭门造车的结果——一篇句句经不住推敲的没有新闻要素、缺少新闻事实的所谓新闻稿!!!这里看出,我们搞新闻的,不能不假思考地把人云亦云的东西抓来就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 22:39:32 | 查看全部
张静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 23:03:59 | 查看全部

张静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 23:27:26 | 查看全部
老师分析的太好了,详尽、仔细、透彻,让我们这些刚接触新闻写作的新人,获益良多,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00:54:03 | 查看全部
老师分析的太好了,详尽、仔细、透彻,让我们这些刚接触新闻写作的新人,获益良多,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08:04:45 | 查看全部
老师分析的太好了,详尽、仔细、透彻,让我们这些刚接触新闻写作的新人,获益良多,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09:54:58 | 查看全部
张静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