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22 13:11:15
|
查看全部
也许有人奇怪,古人特别注重仪式感,为什么在端午的传承上,却有着欢快一面呢?从文化传播上讲,一种文化越近地气,越有生命力;越有受众,越有竞争力。相反,一种文化如果只剩下沉重的一面,那么这种文化就会拒人千里之外。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正是传统历史文化的凝聚过程。讲好端午故事,更有利于传播屈原精神。与端午有关的民风民俗,并不是一种轻佻的表现,而是智慧和艺术地传承历史文化。
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来就不缺少沉重的一面。现行的几乎所有传统节日,都有接地气的一面。而一些仪式之所以成为过去时,与不接地气有着很大的关系。拿春节来说,许多仪式的变化,就体现着时代特征。比如说过去放鞭炮,是春节的“标准配置”,而在环境压力之下,人们放弃了放鞭炮,难道不是一样过年吗?即便以沉重和庄严著称的清明,也有踏青之一说。难道说清明到了,人们在下乡祭祖时顺道踏青,就削弱了对祖先的敬畏吗?
传承一种文化,最好的方式是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是轻松和欢乐的。这种轻松和欢乐,是智慧和艺术的体现,有利于历史走近身边,完成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回头想想,如果端午没有欢快的一面,只有压抑的祭奠,端午还会流传至今吗?相反,插艾叶、包粽子、扎丝线、挂鸭蛋、赛龙舟……这些民风民俗活动,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智慧和艺术地讲好了端午故事。人们参与这些活动,增进了对屈原的了解,家国情怀更加深入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