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街巷邻里贴心人
1986年,卓玛和宜昌籍丈夫退休后一起回到宜昌安度晚年。一到宜昌,卓玛便主动到所在的河水巷居委会请缨要求工作。居委会让她休息几天再说,她却说:“我退休了,党员没退休,国家给我发工资,没有不干活的理!”居委会领导被她质朴的情感所打动,让她担任街道治安巡逻员、民事调解员、计生监督员、卫生保洁员等工作。第二天一大早,卓玛戴上红袖章就上街忙开了。
河水巷是宜昌城区一条古老的巷道,2000多米长的巷道都是低矮的平房,环境复杂。卓玛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摸底,哪家的人口状况、子女就业入学情况、生育情况、孤寡老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等都心中有数。
社区里的一些孤寡老人是受照顾的低保对象,卓玛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从清洁衣服、整理房屋到买生活用品、送早点等。现在,卓玛还经常帮社区里3位老人洗衣服、被子,天晴的时候把被子拿出来晒晒。老人也习惯了卓玛的照顾,遇事就会找卓玛。一位老人弥留之际拉着卓玛的手流泪说:“卓玛啊,你对我比亲人还亲,我这辈子都无法报答你呀。”
次仁卓玛热情待人,热心服务,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哪家门锁坏了,自来水龙头关不住水了,电灯泡不亮了,邻居发生纠纷了,夫妻闹矛盾了等琐碎事,都愿找次仁卓玛帮忙。她不厌其烦,尽职尽责,时间一长,这位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成了街坊邻居的贴心人,她那不足40平方米的小屋,也成了居民们聚会和交流的场所。
她为藏汉一家亲代言
1939年,次仁卓玛出生在西藏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角龙村一户农奴家中。1954年,解放军挺进昌都,15岁的卓玛主动跑到部队驻地要求参军。12年的军队生涯里,她多次参与剿匪和修筑高原公路,荣立一等功。
1966年,次仁卓玛转业到昌都地区从事民政工作,嫁给了来自宜昌的一名解放军战士,1986年,她办理退休手续,跟随丈夫回到宜昌定居,靠经营一间小商店养活自己。
次仁卓玛的女儿告诉记者,当年她怀孕时家里很困难,周围人都劝她办个低保,却被母亲拒绝了,“母亲说,我们有手有脚能自己挣钱,国家的钱要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
也有人不理解卓玛,帮助了别人,自己却过得那样清苦。卓玛认为自己很值得:“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再苦再难都相信党,永远不会忘记党的恩!”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严重打砸抢烧事件,卓玛从电视上看到后义愤填膺,对暴乱分子深恶痛绝。她把三峡大学的藏族学生接到家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西藏今天的幸福生活。
次仁卓玛经常到宜昌维吾尔族集中居住地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义务资助那里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宣讲党的民族政策。2009年,次仁卓玛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记者 唐宜贵 郑延 通讯员 刘明强 邓华丽 蔡钧庭) |